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
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甚至可以决定水环境质量的好坏。如果不在经济转型升级上费思量,而是就治水而治水,就算花再多的钱,也有可能“打水漂”。离开转型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转型是“竭泽而渔”。
企业转型,浙江起步早,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不少工厂仍是“吃水”、“吃煤”、“吃电”大户,能耗大、效益低。
昔日,转型主要是企业一种内在的自愿,没有太多的外在推动力。如今,治水成为一种倒逼压力。凡是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或关停并转,或转型升级,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企业转型升级有了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恰恰提供了一次难得契机。这是一次重生的契机、一次发展的契机、一次跨越的契机。一旦抓住,足以解决一揽子存积已久的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企业低小散,新兴产业占比低,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企业高污染高能耗等。
机会就摆在这儿,它一定是留给那些有魄力、有胆气、有眼光的企业。
治水,政府是主导力量。
许多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实质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资本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治水,政府部门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在浙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这么大一件事,光靠企业觉悟不行,光靠个体努力不行,大头只能由政府来担。
对各地区各部门来说,治水得学会舍得放弃。短时间内,至少得放弃GDP的高速增长,放弃部分财政收入,放弃一些眼前利益。这也是一场革命,是政府革自己的命。
不唯GDP考核政绩,不以GDP论英雄,环境保护更是最大政绩……顶层设计释放出来的种种政治信号,为各地集中精力全面治水创造了宽松有利的环境。早日把浙江的水治好,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治水,把浙江经济结构更快调整过来,未来何愁没有可持续发展,何愁没有实打实的GDP,何愁没有更可观的财政收入?
治水算的是大账,最终让发展得空间,政府得公信,群众得实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治水过程,是为了保护环境,有些群众眼前暂时利益会受损。我们要向群众讲清楚,治水最终是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最终对他们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我们也要积极想办法,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调整生产结构,开拓就业门路,增加收入渠道,在保护环境中,让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比翼双飞。唯此,才能把水治好,才能保护环境。
让那些为环境坚守的人们得到实惠,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出思路、出规划、出举措、出导向。
省委、省政府已把“五水共治”作为今年头等大事来抓,足见形势之严峻、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
治水是一个函数,因变量是政府的决策,自变量是公众的推动。公众的创造和声音,一旦形成社会共识,政府就可以借之突破阻力。
水好,一荣俱荣;水差,一损俱损。水的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造成的。只有政府、企业、个人一起使劲,“五水共治”方可由美好愿景化为真切现实。
时不我与、只争朝夕,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是时候,拿出这样的精气神,我们共同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