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作为新媳妇第一次跟着老公回到他的家乡——山东省滕州市。 大年初五是山东这边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要迎财神,也是开工日,而今年的这一天又正值立春。 初四晚上,婆婆忙着裁剪彩色碎布给大孙子亲手缝制一对小布鸡。一只红公鸡、一只芦花鸡。婆婆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告诉我说:立春又叫“打春”,这一天要用彩色的布头给小孩子缝制“迎春公鸡”,并缝在孩子的右衣袖上以驱邪防病。鸡谐音为“吉”,“迎春鸡”包含着对孩子吉祥、如意、平安的祝福。山东的土话说“打春的娃娃,迎春的鸡”。 婆婆做的打春鸡,简单却很神似。她先裁剪了两块正方形的花布,然后对折缝成一个三角形,再塞上棉花,这就做好鸡的身子。然后再裁剪一些五颜六色的小布条缝在鸡身子的一头,做好了公鸡的尾巴。公鸡的眼睛是用辣椒籽做的。最后在公鸡身上缝上吉祥的红布条,就做好了一只喜庆的“迎春鸡”。 初五一大早,我们就在此起彼伏的开门炮声中醒来。婆婆要把这对“迎春鸡”戴在大孙子手臂上的时候,只有两岁半的小孩子害怕极了,不住地问:“它咬人不?”大家劝了好久,孩子才肯戴上。但一戴上就喜欢得不行,他摸着袖子上的一对小布鸡对我说:“它不咬人,还会下蛋哩,不信你摸摸。” 为什么要做迎春鸡? 迎春鸡这一习俗在鲁南地区有上百年的历史。迎春鸡的出现缘于天花病毒的传播。传说,有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害怕孩子染上天花,在立春前夜制作了一对布公鸡,其中一只鸡的嘴下坠了一颗代表脓疱的黄豆,意为:雄壮的大公鸡把脓疱全吃光;另一只鸡的嘴下则坠着一串小红辣椒,意为: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红的辣椒一样茁壮。 上图:2岁半的小侄子胳膊上戴的,就是奶奶给他缝的布公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