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在浙医二院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姚天法正在指导患者在自助服务终端上挂号、查询。 记者 李忠 摄 每逢周三,姚天法5点光景就得起床,简单洗漱完毕,跨上自行车,往市区方向骑去。66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彭埠镇兴隆社区居民,“因为整村拆迁,在九堡租房过渡。” 整个骑行,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目的地是解放路浙医二院。 7点半,穿上“红背心”的姚天法,刚出现在医院门诊一楼大厅,身边立即围起了咨询的人—— “我问一下,泌尿科怎么走?” “泌尿科就在这幢门诊大楼的14楼,自动电梯到不了,你得绕到大楼的背面,那里有直达电梯可以到。”姚天法扶了扶老花镜说。 “同志,我在萧山看的骨科,那里的医生推荐我来‘浙二’找这两位医生,名字都在这张纸头上,我在哪挂号?” “哦,这两位都是名医,专家号很少。一般来说,‘浙二’挂号有三种渠道,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现场挂号,现场挂只能在自动挂号机上挂,窗口不办理的。” …… 这样的对话,每个星期三,他都要说上上百遍,但从没厌烦过。 闲不住 就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做 姚天法在浙医二院的志愿服务,从2011年开始。“我在家是坐不住的,一看到报纸上在招募,就赶紧来报名了。” 上岗前,还有个小培训,大致交代了工作内容。 浙医二院里,几幢楼,楼里面都有哪些科室,他一清二楚。“俗话说,熟能生巧,你脑子里天天就是这些东西,肯定记得牢。”他说做志愿者,热情肯定是要的,关键是专业,“人家着急看病,问你怎么走,你倒给人家指错了,不是帮倒忙了吗?” 当然,服务也分对象。 比如自动挂号,年轻人就得指导他们如何使用挂号机,“他们学东西快,一学就会,下次就能自己挂了。” “如果是老人家,我就得帮他挂。”他说,首先问患者哪里不舒服,挂什么科室;然后要与他沟通,挂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如果上午的号满了,还要问他下午可不可以,还是改天再来。“还有一点,挂号费要与老年人说清楚,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名医馆费用各不相同。” 姚大伯的服务时间,一天有9个小时。“有时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午饭就赶紧扒两口。” 勤服务 有微笑也有难过 做志愿者,除了咨询,还得提供各种服务。 比如遇到残疾人、老年人腿脚不便,就得赶紧推出轮椅,上前帮忙。 “前段时间,我就看到一个男人,30岁上下,戴墨镜,摸着墙边走,行动缓慢。”他赶紧跑上前。 一番攀谈才知道,这是一位盲人患者,他是一个人从汽车西站过来的。 姚天法赶紧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挂号、就诊、付钱、取药,志愿服务一路陪同。看完病,他还把这位盲人送上公交车,叮嘱司机照顾一下。 “他跟我说声‘谢谢’,我很满足。”当然,姚天法也碰到过一些不讲理的患者。 一次,姚天法在医院急诊部帮忙,在病房门口见到有患者家属吸烟,便上前劝阻,不料却反被投诉。 “说实话,我当时是有些生气了,还好他最后还是把烟掐灭了。”他说,“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平复心情,因为下一个患者已经在咨询了。” 浙医二院有个统计,姚天法每天口头提供服务的达到100人以上,2012年全年服务长达500个小时。 除志愿者之外,姚天法还担任了社区财务检查组组长,可以说,是整个社区的“大管家”。 他还积极参加社区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特别在社区拆迁期间,姚大伯每天坚持来到社区拆迁指挥部帮助调解民情,化解纠纷,被兴隆社区居民委员会授予江干区征地拆迁先进个人。社区里只要提到姚大伯的名字,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表扬着这位活泼开朗闲不住的好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