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网原创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所在位置: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

发布时间:2014-05-07 14:47:03 星期三

她是翠苑一区著名的“达医师”,社区数百名老人的健康档案,都记在她的本子里

谁家老人出了状况,只需一个电话,她立马上门帮忙

已88岁的达式华,正是用这种方式,践行着自己的家训并将它传承给后人——

88岁高龄的达奶奶,身体仍然很硬朗。

挂在客厅内的家训。

在杭州翠苑一区的老人中,提起“达医师”,几乎无人不知。25年前,在大连医科大学做过护士长的达式华离休后,到杭州定居。在社区,她成立了“达式华工作室”,义务为老年人测血压,进行健康咨询。

社区几百名老人的身体情况,她都仔细地记录在本子上。这么多年来,这些数据已整整记录了六七十本。谁家老人出了状况,首先想到求助的,准是达奶奶。

“她是个热心人,虽然都88岁了,谁家有人生病了来找她,她都忙前忙后的,闲不住。”外孙女罗小桑说,外婆一辈子都在践行挂在厅堂里的那幅家训,并将它传承给了后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

社区数百位老人的“健康档案” 全都在她的几十本笔记本上

走进达式华家的门,抬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面镜框,白色宣纸,雅致的黑色毛笔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

这是达式华一辈子行事的信条和准则,她又把它作为家规,传给了后人。

25年前,做过外科、妇产科护士长的达式华从大连医科大学离休后,开始在社区里,义务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这么多年下来,她手上积攒下了六七十本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六七百位老人的健康指数:血压、血糖指数,用药情况及并发症等。

“日常保健做好了,就是为病人省钱。” 达式华说。因为对社区老人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谁家老人有了突发状况,第一时间想到准是她。

罗小桑还记得,有一次,正在吃饭的外婆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有个老人突然小腿麻木了,外婆放下碗,三步并两步就往外走。

“让她慢点也不听,她也上了岁数了,我们也担心啊。”达式华赶到对方家里,当场判断是中风前兆,赶紧叫人帮忙送到医院。后来医生说,再晚来一会,老人就会中风,半身瘫痪。

年轻时听到的一句话成了践行一生的家训

1949年,刚刚毕业的达式华在华东军区医院上班。当时,正好碰到一位首长也到医院养病。

“夏天,南京很热, 蚊子也多,首长住的条件很不好。我们一开始说让首长搬到伤员住的大楼里,稍微好一些,他说,不行,重伤员要好好休息的;我们又说,那就腾出医生护士住的地方,他也不同意,坚持住在原来的地方。”达式华回忆说。

首长对医护人员说,“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对于这句话,达式华印象深刻,并成了她一生的座右铭。

“不过,要做到真是不容易啊。“上个世纪50年代,达式华生下女儿。医院组织小分队下乡,一开始,她十分舍不得女儿。“后来想想,我好歹还有母亲可以帮我带孩子,就咬咬牙,狠心下了乡。”

在乡下,达式华一待就是9年。中间偶尔回家,女儿总是躲在角落里,都不认识妈妈了,“我心里那个难过啊,但一想,还有人比我还困难,就挺过去了。”

后来,达式华将首长的那句话写下来,作为一句家训,挂上了厅堂。

家训中蕴含的道理她以身作则影响后人

家训中蕴含的大道理,达式华很少对后辈说,“这是要做出来的,你去做了,他们看到,就会渐渐明白。”

女儿女婿都是做医生的,邻居有人生病来寻求帮助,达式华总是催着,让他们快点去。她在社区的工作室搞活动,也总让后辈去帮忙。

“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妈妈也成了一个工作狂。她拼起命来,比外婆还夸张,完全不顾家。”罗小桑说。在她21年的生命中,母亲不顾家的例子,不胜枚举,“她几乎没有一年是在家过的,都在加班。她常说,自己是杭州人,每天可以回家,过年过节,让家在外地的回去和亲人团聚。”

家里有这样的外婆和妈妈,小时候,罗小桑难免会抱怨,但长大后,她慢慢地理解了她们。

不过,对于家中那则家训,90后的罗小桑也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精神肯定是对的,不过,我给它加了个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要讲点技巧。我做不到外婆和妈妈那样拼命,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不会袖手旁观。就像公交车上让座,自己有座,肯定让出来,自己没有座,让别人让,就找那些看起来好说话的进行提醒。不然,帮不了忙,还会惹事。”

延伸报道家训是否成功在于能否很好地传承

《钱氏家训》是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 、家庭篇 、社会篇和国家篇 。杭州钱氏人才辈出,曾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这和《钱氏家训》的教化不无关系。

在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法成看来,《钱氏家训》强调的是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传承,而不是狭隘的宗亲关系。“中国的许多家训,从内容和精神上来说,差异不大,但《钱氏家训》的成功在于它传承得好,好的东西传承不好,就是无用的。“杭州钱镠研究会顾问钱奕富说,钱氏族人每年在杭州钱王祠举行的元宵祭,就是一种形式上家训传承。

“我们还考虑让优秀的家训进学校,成为第二课堂的内容。你对现在的孩子讲家训,他们可能没兴趣,可你如果讲讲钱学森、钱永健的故事,然后说,这些人的成功其实是和家训有关,那么接受度就会好些。”杭州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刚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吴朝香 文/摄    编辑:王剑宜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王剑宜 网页设计:杨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