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城区南星街道民政科长戴小花 “小区老人们都爱钻到这个亭子里乘风凉,这一切多亏了小花呢。”坐在清河家园小区敞亮的亭子里,精神头十足的冯大伯正陪着老友一起下着棋、聊着天,身边的孙女笑吟吟地看着爷爷。 就在前不久,这里还不能称为“亭子”,三根廊柱上布帘吊起,豁着大口,风嗖嗖穿过,夏天不能遮阳,冬日不能挡风。这破败的纳凉之所戳痛着冯大爷的心,于是他就将情况反映给了南星街道民政科长戴小花。 当天下午,戴小花就带着街道相关人员实地踏勘了这个“凉亭”,当场应承下来“一定要改造好这个亭子”。很快,改造工程就动工了。只要一有空,戴小花就来转转,关注一下进展情况。半个多月后,凉亭造好了,既有通透设计能让阳光照进来,又有密闭结构防晒挡雨,对此居民们都很满意。 冯大伯说,“其实,戴科长我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了,是个做实事的好干部。我们小区的运动器械也是她出面争取来的。有一年台风天,我们小区有棵大树快倒了,戴科长第一时间就来解决了。”有感于戴小花时时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冯大伯还给上城区有关部门写了一封表扬信。 深入群众,推动地区民生改善 谁又曾想到,这样一位老百姓的“贴心人”,自身却是个右手残疾的肢残人。 南星地区东起钱塘江畔,西连凤凰山麓,南临闸口,北近望江门,地域宽广,走上一遭,就要大半天。可戴小花常常单手骑车,穿梭于曲里拐弯的街道弄堂里,奔波在崎岖的凤凰山、馒头山上,走家串户,嘘寒问暖。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像我们搞民政工作的,大量工作都在社区,平时待在办公室干吗?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不掌握真实情况,不解决群众困难,这样做事情老百姓肯定有意见。” 街道敬老院是戴小花的长期“驻扎点”,隔三差五她总要去那儿坐坐,给老人们带些点心、水果,陪老人们聊聊天。老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小小花”,只要几天没见她,大家伙就会不停地念叨:“我们的‘小小花’怎么没来?” 为了使老人们得到尽可能好的照顾,戴小花率先提出依托敬老院设立养老服务平台、招聘街道失业下岗人员来开展服务工作的思路,街道内186位老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减轻了居家养老对象子女的负担;此后,戴小花又牵头组建了“四个中心”,即为老配餐中心、为老活动中心、为老洗涤中心、老人日托中心,推进了为老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 自掏腰包,解决百姓燃眉之急 当好老百姓的娘家人要用心、用情,对于生活困难群众,戴小花更是“爱”字当头。 家住复兴南苑的残疾人裘永明是南星街道出了名的困难户,夫妻两个都没有稳定工作、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学,就在拆迁安置时选择了25平方米的街面房谋生活,一家老小吃住都在里面。 无门无窗的街面房,卷闸门一拉下就密不透风,夏天更是像蒸笼一样,他曾多次想在房屋后墙开一个气窗,但遭到物管和居民的反对。 了解到这一情况,戴小花马上陪他到房管部门反映情况,进行沟通,又会同社区召开了物管、居民协调会,之后又一次次走访居民,逐门逐户去做居民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居民形成了共识,解决了裘永明一家的气窗难题。 几年下来,她自掏腰包帮助23名困难群众缓解了燃眉之急。帮的人多了,来感谢她的人自然也多。在15年的民政工作中,面对群众的上门感谢,戴小花一律婉拒。“民政工作者是百姓的贴心人,他们的‘感谢’我们可以收下,但哪怕是一袋水果我们也不应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