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网原创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所在位置:

有一种力量叫“爱的感染”

发布时间:2014-06-18 08:31:09 星期三

曾经,他质问老伴为何要捐献遗体

后来,自己也签下了遗体捐献申请书

东新路爱德医院,一间约20平方米病房,住了3个老人。

电视机正对着中间床铺,床尾处的塑料椅上,一个满头白发、面容清瘦的老人正盯着电视。

他叫沈文泉,83岁,他与老伴都是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从不理解到自愿申请 他说这是向老伴学习

被问起遗体捐献的事情,老沈想了想说,那得从20年前说起了。

20年前,60岁的老伴沈绮英背着他,偷偷给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合并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写了封信,不久之后,一张遗体捐献申请表寄到了家里。

“你怎么回事?”老沈很不理解。

老伴说,我出生时就赤条条来,什么都没带着,死了也不想占一块土地,一辈子没什么贡献,捐献遗体也算是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受老伴影响,10年前,老沈说服子女,也签了遗体捐献申请书。

今年元宵节,老伴离世,遗体捐给了浙大医学院。

最近,老沈因为腰部骨折,肺也不好,住院了。

在医院里,每天唯一的活动就是看电视,看到深圳11岁小男孩梁耀艺捐献遗体的新闻,老沈说:“这事情对成年人也是一种教育。”

医生过来查房,听说老沈捐献遗体的事情,惊讶地看着他,愣了几秒,主动和他握了握手,“你了不起的。”

老沈撑了一下拐杖,让自己坐的挺一点说,“我是向老伴学习。”

他将老伴敬称为“您” 一本日记万千思念

在老沈心里,老伴不仅仅是人生伴侣,他在日记里,称呼老伴都用了敬称“您”。

“有的人活着,她已死去;有的人死去,她还活着;您虽已离开了我们,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日记本放在病床边的柜子里,在老伴去世当月,老沈开始写日记。

日记本第一页写着:记事也好,记日记也好,人老了,动动笔,动动脑,对身体,对大脑都有益处。

翻开后几页,从2月14日至6月15日,一页一页,却更多的写满了对老伴的思念。

坐在一旁的小天竺社区主任张瀛悄悄地对我说,老太太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半夜经常会爬起来,出去走,老沈就陪着,两个人绕着小区,一圈又一圈。

不料,这话被老沈听见了,他说,“50多年夫妻了,不好放弃的。”

“他们俩都是丝织厂的职工,当年可是自由恋爱,当然珍贵了!”张瀛打趣道。

“自由诚可贵!”我也跟老沈开了句玩笑。

老沈点了点头,又补上一句,“健康价更高!”

老沈一直觉得,如果老伴不是因为有42年的糖尿病,俩人还能一起走得更远。

老沈的日记(节选)

2014年2月14日

今早上五时接到电话说,老伴医治无效升天。约有近30人向老伴告别后,送浙大医学院作教研用。我因健康原因,子女等都不让我向老伴告别,今天天气突然转晴,又是元宵节,汤团无心吃,老泪直流。

2014年4月5日

母亲是伟大。

我的母亲和老伴,都是伟大的母亲。

老伴沈绮英是一名普通工人,但是教育家人不讲粗话,不讲脏话,实实在在做人。您到年高时说:我生无物带来,死后不能占地一尺。一生对社会没有贡献,死后遗体献给医疗事业,算是一个奉献。

2014年4月22日

今天上午给老伴的照片放大,是给国萍的,她和我一样,失去了照顾多年的慈爱母亲而心里一直不好受,所以放大的照片决定给她,让她能天天看到虽然已死去但还活着的伟大母亲。

2014年5月19日

今天起床后,总是昏昏沉沉的,是不是晚上做梦有关。这两天,晚上梦中见到老伴睡在我的旁边,一直谈天不停。

2014年5月24日

老伴已离开我一百天了,总感到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我的身体,因独进独出,无精打采,反而又感到老了不少。

延伸阅读

11岁小男孩梁耀艺捐献遗体

“如果我活不了,就把我捐出去吧。我想做个伟大的小孩。”前不久,深圳11岁小男孩梁耀艺被查出患有脑癌,临终前,小男孩做出了遗体捐献的决定。

由此,中国遗体捐献的问题再次引起关注。有报道显示,虽然目前遗体捐献呈现良好趋势,但在科研方面遗体标本缺口仍然十分巨大,部分院校医学本科生几乎是零遗体标本教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曾瑞阳 文/摄    编辑:王剑宜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王剑宜 网页设计:杨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