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岁”“挂喜神”
开门爆仗之后的那些事儿
除夕深夜,当时辰子时,十二点钟声响后,家家户户竞放鞭炮,爆竹之声响彻云霄,它标志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来临了。爆竹声中迎新春,这是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宋代以前,人们在堂阶前把竹节放入火里烘烤,发出一阵阵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就把火药裹卷在纸卷里,形如竹,称为“炮竹”。把一只一只的“炮竹”连编成串,名为“编炮”,因燃放时发出的声音清脆如鞭响,又称“鞭炮”。但是后人有的仍然沿用旧称,叫“鞭炮”为“爆竹”或“爆仗”。春节为何要放爆竹?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作了说明:“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在记述苏杭过年放爆竹时也说:“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劳,谓之开门爆仗”。
可见,古人燃放爆竹的原意是为了驱赶鬼邪和防疫消灾,摒弃迷信的色彩,其意在于除旧迎新,取个新年吉祥兆头的意思而已,同时更为节日的欢乐增添了奇光异彩。据说这个风俗始于江南一带,后来才逐渐传及全国各地。
“开门爆仗之后,从凌晨开始,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敬神祭祖,先拜天地神,后祀祖先。”作为老杭州的张丽华说,拜神就是在厅堂悬挂神像,再摆上些茶果和粉团糕点,点上蜡烛跟香,“很多杭州人称这个为‘朝岁’。还要把除夕夜就放在门后面的甘蔗放在桌子的两旁,因为甘蔗有一节比一节甜的意思,所以便有‘渐入佳境’的意思。”“拜完天地诸神之后,就是祭祀祖宗了。”
家家户户悬挂祖先画像,称“挂喜神”。初一早晨,在“喜神”案上,供上茶果、粉丸、年糕,烧香点烛,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有的至亲前来相贺,也要参拜祖先遗像。这种拜祠堂、祭喜神的风俗,反映了杭州人注重人伦道德的观念。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杭州众多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每逢春节,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充满着节日欢庆的气息。自古以来,从除夕到春节,延续了一系列的喜庆活动,内容纷繁而讲究,传说悠久而有趣,形成了一幅幅美妙热闹的风俗画面,反映了杭州人祈求幸福、丰收的良好愿望。
古有“望门投帖”之俗
今有“短信微信”之便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仗,俗称开门炮,张贴“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然后再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比较有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称“飞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某某、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贵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备题有“题凤”或“留芳”两字的专用记名本,记其亲属或飞片;记事本的上首四栏是主人为讨吉利自己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造访者虽是杜撰,好在杭州确有其地名可供陪衬。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人们的同事和朋友也越来越多。同时,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时间也越发显得宝贵。除了自己的至亲和少数“铁哥们儿”之外,像过去那样逐一上门拜年基本是不可能,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春节拜年,群发短信微信”。
事实上,早几年,短信拜年可谓是盛行一时,一条几十字的短信就可给千万里之外的亲友送去祝福,但是,后来短信有了群发功能,当同样的祝福群发、同样的短信在同一个人手机里“撞车”时,大家就觉得短信拜年有些无聊了。
这不,当春晚节目单曝光后,其中一首由冯小刚导演命题作文的歌曲《群发的短信我不回》,就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春节拜年,收到群发短信,你回还是不回?网络上正方反方可谓辩得不亦乐乎,甚至有媒体就针对此话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看心情”。而网友“菲菲”的说法较为中肯,认为,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同事和朋友之间拜年简单地群发短信可谓“淡若水”,也算是“君子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