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英在病房查房
她是一名医生,深受患者的欢迎;她也是一名病人,深受着肺癌病痛的煎熬。当一纸组建援非埃博拉出血热医疗队的通知下发时,她平静而毅然地表示——
近日,一纸紧急通知下发到余杭区各个医疗卫生单位,杭州市拟组建一支援非埃博拉出血热医疗队。
此后的报名名单里,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她的名字叫何海英,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医生。3个多月前,这位每天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刚刚接受完肺癌化疗。
我去,这种经历我想要
“我去”,听到何海英嘴里平静地说出这几个字时,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书记袁红,眼泪当即止不住地往下掉。看着这个刚动完肺癌大手术还没完全恢复的同事那一脸坚定的表情,袁红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疼。
今年2月的一次体检中,何海英被查出患了肺癌。“手术当天,我是在门诊室找到她的”,麻醉科医生胡燕回忆,哽咽地说:“当时她还忙着为患者看病……”
时间回到3月13日,这是何海英动手术的日子。就在前一天,她因为要坚持医治自己的病人,而拒绝了自己的主治医生为自己进行手术会诊的提议。于是大家相约3月13日上午会诊,下午动手术。
3月13日一早,胡燕来到何海英的病房,通知她会诊,病床却是空空的,同事们焦急地告诉她,“何医生又去门诊工作了,怎么劝都劝不住” 。
“你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怎么还跑来工作,你不要命了吗?”胡燕在心内科门诊找到了何海英,一边质问一边哭泣。
“我知道,是肺癌”,面对焦虑的同事,何海英却平静地回复,“我的号挂出去了,有些是老患者,只有我清楚他们的病情,我要给他们看病。”
由于当天要动手术不能进食进水,何海英便空腹从早上8点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看完最后一个门诊病人。而后她才放心地躺到自己的病床上,并于下午4点多进行了手术。
术后第二天,何海英一边忍着痛,一边在病床上接听患者的电话。“药怎么吃,该注意什么,病人都要问的,他们不知道我生病了,很多人看我不在门诊就打电话来,”何海英说,“力所能及的,我就在电话里答复了。”
术后休息不足半个月,何海英就照常上班了,面对家人和同事的劝说,她说,“老在家躺着,不舒服,我还是喜欢工作。”
4月,何海英开始了多个疗程的化疗,虽然疼痛一直折磨着她,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家比较远、手臂上插着导管又无法开车,她就每天早晨6点不到起床去赶地铁,到医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直至傍晚5点下班。
“何医生对我们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尽心尽力”,躺在病床上一位名叫于中林的中年患者说,自己的命就是何海英抢救回来的。
“海英来我们医院二十多年了,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患者打心里喜欢她”,平日的何海英在同事眼里,就是一个老实低调、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人。
“我生病期间,医院里熟悉的、不熟悉的同事都会自发分工照顾我”,这让何海英深受感动,“同事们给了我精神的力量,我是一名医护人员,也是我们科室高年资的,当然应该挺身而出。援非,我要去,这种经历也是我想要的!”
去了,我还会回来的
何海英觉得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除了几个月前那场开胸手术给她留下了10多厘米的疤痕,以及不能再上手术台让她深感遗憾外,她照旧每天出现在科室里会诊,准时出现在门诊看病、去住院部查房。
“就因为癌症的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绝症患者的无助感——当你躺在病床上连咳嗽都会牵动术后伤口,体会到撕心裂肺的疼痛、体会过化疗的恶心呕吐、体会过每天靠止疼片才能连续睡着两个小时后,你就不会在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顾忌那么多。”其实,何海英已达到病退条件,但她仍希望能够为抗击埃博拉做点儿事。
“我要去,去了,我还是会回来的。”说起父母和儿子,仿佛触及了这位理智的女人心里最柔软、最感性的地方。
今年44岁的何海英是一位单亲妈妈,儿子读高一。“起初儿子对我报名援非的事一直保持沉默,最近他告诉我‘妈妈,你早去早回’”,儿子的理解让何海英很欣慰。何海英的父母已年近八旬,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她至今没有把病情和报名的事儿告诉他们。“我肯定会一步步跟他们说,给他们一个时间、一个过程。”
得知上级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不同意安排她援非后,何海英特意向余杭区卫生局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意愿。她说,很多事情在于经历,并不在于结果。“我知道自己的病如果扩散的话,要面对的是什么。我也知道援非抗击埃博拉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这段时间,何海英开始在网上查阅一些有关埃博拉的信息,也做好了准备,“我会很小心很小心,准备工作到位一点,把自己的药也带去,我还是会回来的。”
何海英在工作岗位上。
记者手记
白大褂、白球鞋,简单地扎着马尾辫,干净干练,说起话来朴实无华却又语气坚定,这就是申请援非的何海英医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我们根本不会想到她刚做过肺癌大手术。
何海英医生的事迹在当地和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此,有各种评论声音:有人赞扬她的医德和勇气,有人表示心疼不赞成她援非,还有的人说,真正理解何医生的人,应该支持她去,她一定是希望自己的生命在经历绝症之后,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再灿烂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