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热点专题> 2014年专题> 综合考评与你我生活> 创新创优小故事
杭州市城市有机更新与实践创新——以中东河等河道综保工程为例
2014-08-22 16:57    杭州网

四、创新项目的突破

本次创新项目继承了2007年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通过与河道综保实践的有机结合,历经理论—实践—理论升华的过程,实现理念、机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一)创新点

1、理念创新。结合城市河道的特点,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河道有机更新的理论体系。即按照“六态共生”(即河道空间中“生态、功能、产业、设施、空间、文化”六大要素和谐共生)、“水系成网”的原则,“动态平衡”(即注重河道空间各要素发展平衡的动态性,把握要素变化的节点工程)、“系统最优”(即多目标视野下追求河道系统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的方法,实现从“填河挖路”到“凿路开河”的理念跨越,凸显“水乡城市”的格局与风貌。

2、机制创新。一是引入工程系统策划机制。针对中东河综保工程,在原有城市建设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增加策划程序,通过编制中东河“1+10”专项方案,对中东河综保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保护、管理进行系统策划,是对城市建设基本程序机制的创新。二是在工程实施中首次引入工地社区党建联建机制,建设主体党组织与中东河沿线6个街道、24个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通过联席会议、党员志愿者双向服务、民主恳谈等制度,化解工程实施对居民生活工作影响的矛盾,实现以推动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区域大党建格局,是对城市建设民主决策机制的丰富与创新。

3、方法创新。中东河有机更新实践,坚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保护、发展“六位一体”系统综合整治的同时,大量运用初期雨水治理、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种方法手段,在全国具有首创性。

(二)突破程度

在2011年12月13日结束的“杭州市城市有机更新与实践创新——以中东河等河道综保工程为例”研讨会上,专家组一致认定中东河有机更新是集建设管理、水利生态、园林绿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于一体的系统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全国内河治理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典范意义,值得推广。

1、历史文化多方面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保护和传承前所未有——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中东河整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与水系有关的保护,通过在河坊街开挖291米河道,恢复历史水系格局;二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特别是五柳巷的保护,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保护了一种生活道德风尚,要作为典范”。

2、生态护岸的做法全国首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整个河道的更新改善,美化了城市的风貌、环境,提高了城市的品质,有几点做法很有创新,生态护岸和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内河中的采用属全国首创。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个保护项目,也不是一个整治项目,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项目,而且是世界级的”。

3、杭州市河道有机更新模式值得推广和示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雪桦:“以中东河为例的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模式是全省建设系统的一个标杆和值得好好总结的典范,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其技术标准完全可以上升到省级标准”。

五、示范推广情况

(一)公众认可度和社会影响

1、2010年9月底,中东河工程主体亮相后,市统计局民情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对中东河工程整体评价的满意度值高达85.9。

2011年11月, 第二次中东河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群众对水上巴士系统运营情况及2011年实施完成的中东河亮灯提升工程、人行过街设施等项目的平均满意度高达93%。

2、2011年“新中东河八景”评选中,市民热情参与,短短1个月近14万市民参与网络投票。2010、2011两年省市各类报纸、网络、电视等宣传达500多篇幅。

3、一位24年住在河坊街的“老杭州”丁星云,自发拍摄《800年后的重逢》,记录了中东河整治的日日夜夜。南京的一些读者议论说,治污要学杭州中东河。美国普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网上看了丁女士发给女儿的视频后,惊奇“杭州人的敢想敢干,杭州的城建速度、异想天开并得以实现” 。该纪录片被链接到“天涯社区”论坛。

4、2010年10月1日,中东河正式对外开放第一天,为了能坐上船,很多人在码头足足等了四五个钟头,甚至连中饭也顾不上吃。据水上巴士公司数据统计,当年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游客5800余人;2011年全年共接待游客97036人次。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媛    
编辑策划:王帆 陈琳  网页制作:乐智勇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