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热点专题>>2015年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国家级非遗>>
杭州市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传
 
2015-09-10 15:11:19   杭州网

    浙派古琴

    浙派是汉族民间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古琴是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浙派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

    江南丝竹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楼塔细十番

 

    楼塔《细十番》形成于明朝。《细十番》是以演奏古典曲牌为内容。她是《十番》音乐门类之一。楼塔《细十番》是一支仿古的民间器乐队,具有古色古香的风格,演奏时,前有黄龙伞开道,演奏人员仿古代士大夫的风度,这种独特的风格,渗透出历史文化的内涵。以儒生的雅气,随音乐的节奏,踏着四方步,徐缓行进,颇具“汉唐”遗风。

    杭州评词

    杭州评词,俗称“杭州小书”,是用杭州方言又说又唱地讲述故事的一种曲艺,属弹词类。它形成于明末淸初,系由南词演变而成,当时称“文书”。又因它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琴书”。该曲种从清中叶开始兴旺,清末民初艺人多达八十余名。杭州评词的三十多部长篇传统书目,与其他弹词类曲种的书目大致相同。但故事发生地主要在杭州的《白蛇传》等书目,情节、细节有别于其他曲种和戏曲的演出本,颇有杭州地域特色;还有《红蛇传》、《青蛇传》等独特书目;又有许多特有的、反映杭州风土人情的“提唐诗”(即开篇)。

    杭州评话

    杭州评话起源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历史,是最具浙江杭州特色的汉族传统曲艺。杭州评话又称说大书,一人说表,一块静木,一把扇子,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将古今兴亡,官场沉沦,发迹变泰,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之人事,通通编成波俏逸丽、妙趣横生的说部。

    独脚戏

     独脚戏,又名“滑稽”,是在杭州地方曲艺“小热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以“说、学、做、唱”为基本艺术手段,讲述滑稽故事或者笑话,也可象征性地扮演人物,夸张地表演滑稽短剧,属于曲艺中“谐谑”(或称“逗笑”)类的曲种;与相声堪称是姐妹。一般由一、二人表演,也有三人以上表演的曲目。直至目前,独脚戏仍是浙江省和江南地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善于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武林调

    武林调又名杭剧,用杭州话(吴语)演唱,是浙江杭州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杭州摊簧

    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是由一人说唱故事的南词演变而成的多人分脚色坐唱戏曲(改编本)的曲艺品种。它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上海等地。

    杭州摊簧是保持曲艺形式最久的摊簧之一,在其他各种摊簧先后演变成戏曲之后,杭州摊簧仍以曲艺形式演出。杭州摊簧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曲目、唱腔音乐,对于研究摊簧和江南曲艺的文学、音乐、形式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鸡血石雕

    鸡血石雕,以昌化为最。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其历史追溯到了2300多年前。明代,昌化鸡血石工艺品已成为皇宫和英国博物馆的珍藏品,清代,康熙 ,雍正、乾隆 、嘉庆、咸丰 、同治、宣统等历代皇帝与后妃选昌化鸡血石作为玉玺。

    鸡血石色、质、形、景、纹、图、意等卓然杰出,具备了"润、细、腻、温、结、凝"之六德,其质地细腻、温润、通灵,尤其是根据"血"和"地"的特点雕刻造型意象,更是变化万千。

    翻九楼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翻九楼表演,行头简单,动作却异常惊险,2008年顺利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随着萧山"翻九楼"日渐出名,表演地域也渐渐从萧山扩展到了绍兴、诸暨等周边城市。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周时已桑蚕家养,民户剿丝。到了唐代,丝绸生产已很普遍,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特谕将余杭丝绵列入贡品。元明亦然。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    丝绵制作从需经6道工序:即选茧、煮茧、苕溪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余杭妇女在世代相传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巧细腻的工艺。余杭清水丝绵产品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边道薄而匀称,无绵块、无杂质,手感柔滑,韧性强,拉力强,放置长久不泛黄,久负盛名。

    杭罗织造技艺

    杭罗,是中国丝绸代表品种“绫罗绸缎”之一。杭罗与苏缎、云绵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

    杭罗原产杭州,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杭罗织造工艺流程大致如下:原料厂丝→浸泡→晾干→翻丝→纤丝→摇纡→织造→精练→染色→服装→绣花→成衣。杭罗历史久远,南宋时,杭罗已崭露头角。

    铜雕技艺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

    目前国内铜雕技艺中杭州铜雕王、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领衔的杭州铜雕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传承技艺。朱炳仁是目前国内铜雕界唯一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泰斗。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浙江省杭州地区特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西湖特产之一。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西湖龙井茶采摘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茶为茶中皇后,位于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的优良品质,除得益于西湖山水的环境条件之外,最根本的是赖于西湖茶农对茶园的精耕细作,巧施用肥,及对成茶的细采精炒等一整套生产技术。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也是一绝,鲜叶摊放,火力锅温都是重要的环节,其炒制技艺可归纳为“抓、抖、(透)搭、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的嫩度和锅温,凭经验随机应变,灵活掌握十大手法的运用。

    西湖龙井茶历来获誉颇多,1988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27届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最高奖:金棕榈奖。西湖龙井茶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人文价值,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王星记扇制作技艺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明清以后,杭扇生产更为兴旺,当时的杭扇,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现以王星记扇为杭扇代表。王星记扇子共有15个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负盛名。

    黑纸扇制作工序需要86道,工艺精湛,风格别具,历史上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在国际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远销世界各地,现王星记扇仍有艺人在传承发展,扇面新作辈出。王星记扇子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工艺性,成为我国出类拔萃的工艺美术精品。

    五常龙舟

    五常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五常区域特有的汉族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在端午节举办,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与其他龙舟赛的最大区别在于竞技巧、闹龙舟。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颉月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