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热点专题>>2015年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州>>脉络纵横看非遗>>
品牌:8000年文明演进 一大批非遗品牌
 
2015-09-11 17:26:37   杭州网

8000年的文明演进与发展,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些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那些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那些千姿百态的传统民俗,它们,是历史留给杭州的珍贵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宝贵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急剧改变,许多传统技艺处于失传的边缘,许多好听的戏曲少有人唱起,许多有趣的民俗从人们生活中淡去。他们,像落寞的老人,行走在黄昏的小路上,留给人们沧桑的背影。

今天的杭州人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文广新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许多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一个个非遗项目被重新发掘,被重新整理,被重新融入今天的都市生活。

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看见,那个一度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已转过身,露出了灿烂笑容。

文化底蕴深厚 三大项目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杭州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杭州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主要呈现出三大形态。

表演艺术精彩纷呈。别的不说,单说“龙舞”,就有萧山河上板龙、临安横街黄龙、富阳富春茶龙、建德诸家断龙、西湖五彩龙、余杭长乐草龙、淳安汾口草龙、桐庐彰坞狮毛龙等数十种之多,每种龙舞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技。在戏曲曲艺领域,已有8项杭州本土起源并传承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分别为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独角戏、睦剧等,省级为杭剧。还有一些项目在历史上也曾对杭州一带产生过深刻影响,如昆曲、京剧、越剧、绍剧、目连戏、木偶戏、皮影戏、绍兴莲花落、宣卷等。

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早在1985年,刺绣大师陈水琴就带着“杭绣”走出国门了。她为当时西德的魏茨泽克总统绣像,惟妙惟肖,像照片一样逼真,先后吸引了数百万欧洲观众观看。与杭州刺绣齐名的还有绸伞、戏剧服装、王星记扇子、扎染、石雕和竹编等传统手工工艺。在医药方面,有胡庆余堂、张同泰、方回春堂、富阳骨伤科、姚梦兰中医等。此外,杭州的民间绘画、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灯彩和建筑等,也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民俗活动更是千姿百态。杭州地理风貌得天独厚,所以在杭州市内,民俗有很大的差异性。建德的九姓渔民习俗,余杭的径山茶宴、蚕桑生产习俗,拱墅区的半山立夏习俗,临安的过半年等等,风格迥异。各地会市,如吴山庙会、西溪花朝节,龙舟盛会等等,千姿百态。

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有三个项目最牛,它们被列入了世界级非遗名录。分别是:中国篆刻、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目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和杭罗织造技艺,以及作为“古琴艺术”子项目的“浙派古琴艺术”。它们跟西湖一样,是“世界级”的,足以让杭州人自豪。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琳雁    编辑:颉月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