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凡人善举,
点亮了一座城市的最美之光
孔胜东,只是一个杭州人的代表。在他的背后,有一群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最美杭州人。
精神品格 构成了品质之城的温润底色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爸爸”黄小荣……这熟悉的名字,构成了品质之城的温润底色。
他们美在瞬间——突如其来的铁块,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他用灵魂和本能守住了一车24人的生命;女童溺水,黄小荣从近5米高的堤坝上一跃而下,爬行、翻身、下水,挽回了一条生命。
他们美在奉献——朱忠华在板桥等6个乡镇工作过,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基层。2009年被查出患有肝癌后,5年之间做了4次手术,每次都只休息几天就悄悄地回到工作岗位,用一点一滴的工作实绩,讲述着新时期的“老乡镇”故事。
他们美在真实——“7·5”杭州公交车放火事件发生时,潘樟友正好骑电动车路过,他不顾自身安危,连续救出3名乘客,然后用灭火器和其他救火英雄奋力灭火,带伤坚持到底。患晚期胰腺癌不幸病逝后,他在遗嘱里特别提到,要把群众捐给他的部分善款,用于帮助村里那些困难的老人。
他们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不断为杭州的“最美”风采增添浓墨重彩;他们是“小人物”,却在做着了不起的“大事业”——正是这些细水长流式的熏陶,让每一位市民从心底激发起对“美”的敬重和向往,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响了“最美杭州”精神文化品牌,汇聚起建设“美丽杭州”的道德正能量。
免费不降质 温暖细节汇聚大气开放之城
如果想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气质,似乎没有什么注释比图书馆更生动。
然而在杭州图书馆,你不仅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与书香为伴的从容儒雅,杭州人与书为友的内心充盈,更难得的是,无论是富足的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这里的大门不设任何门槛,向每一个人敞开。
周边工地的建筑工人,卸下货物,捧起书籍,享受这一刻知识的富有。这一幕,曾经让许多人惊讶,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包容的情怀。由此,杭州图书馆被网友们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室外亦然。在杭州,每隔300米左右,就能找到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2008年5月1日,杭州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8年过去,市民已将公共自行车亲切地称为“小红”。今年7月起,12个公交首末站又试点开展“爱心伞”公益活动,需要借伞的市民,今后到这些站点找线路调度员,凭本人身份证可免费借用“爱心伞”。
人人都说西湖美,因为它美在晴雨皆备、四季兼擅,也美在免费开放,敞开大门,还湖于民。而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漂流书亭”,令市民既可以在那里随意翻阅,也可以用以书易书的方式,带走自己心仪的书籍,并将自己的藏书与更多人分享……市民胡国楠自编的一首诗,就形象地道出了杭州的品貌——“欲知天堂事,杭州来一趟;休闲有佳景,吃饭分外香;出门骑单车,环卫不一样;‘方便’最方便,公厕真理想;事事显品质,真是好地方。”
文明之花 全城微笑喜迎四方来宾
你会因为一个什么细节爱上一座城?很多外地游客会立即描述出这样一个场景:斑马线前,一辆辆公交车、私家车自觉地停了下来。行人们纷纷向司机挥手致谢,快速穿过马路。如今,在杭州市区主要道路上,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经达到93.91%,公交车“礼让斑马线”率达到99%。
此情此景,传递着杭州人对于文明、对于道德发自内心的尊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要让公交车、出租车,乃至私家车都形成斑马线前文明礼让的习惯,杭州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去锤炼。
好风尚不是一日养成。所幸,这是一座把文明当成基本气质的城市。多年来,杭州全面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文明出行”、“文明待客”、“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敬香”等系列文明主题宣传教育实践行动。吹拂在大街小巷的文明新风,都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气质。
这是一座千方百计用各种制度和措施促进文明行为的城市。它在全省率先实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将“礼让斑马线”写入地方法规;它积极倡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它启动实施“先下后上乘地铁,文明一米迎嘉宾”杭州市地铁文明引导行动,开展乘坐公交排队上车活动,将每月1日和11日确定为“排队上车宣传日”;它坚持办好市民大学,推出外语、国际礼仪专题讲座。
这是一座处处可见“小红帽”的城市。杭州大力普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截至今年1月底,杭州共有注册志愿者109万余人。志愿者们以结对帮扶、定期走访等形式,推动活动长效化、常态化开展,使杭州成为一座温暖的城市,也使文明行为不断传递,在杭州蔚然成风。如果你到杭州来,总有人递一杯清茶,指一段路,介绍一处景点,微笑始终相伴。杭州,不会让你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