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的铁腕治水,杭州成绩斐然。
在全市纳入监测的1845条河道中,优于V类水质比例同比上升25%,市控以上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上升10.6%。钱塘江成为全省8大流域中第一条率先全线达到III类的河流,苕溪功能区达标率100%,西部四县(市)桐庐、淳安、建德、临安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治污水成为重中之重,杭州市强势推进创建“零直排区”工作,整治、消除沿河排污口近9000个,消除71条460公里垃圾河。七格污水处理厂日进水量增加10多万吨,这说明污水到管道里去了。
“五水共治”齐头并进。防洪水:主城区堤防基本已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到今年年底,全市水库年病险率将被控制在3%以内;排涝水:基本实现“主城区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道路交通不中断,居民家中不进水”;保供水:战略备用水源闲林水库下闸蓄水,城区备水能力从1.5天提高到8天;抓节水:自2002年起,杭州已连续13年被评为节水型城市。
杭州不仅治水治气,还以各种方式对环境进行治理。比如垃圾分类:今年是杭州全面铺开垃圾分类的第五年。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小区达1836个,垃圾总量增速连续两年下降。为了做好垃圾分类,社区和居民纷纷“脑洞大开”,尝试借助“互联网+”的概念来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如二维码、手机APP、低价值物智能回收平台等。为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杭州市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围绕“分类准确、设施齐全、宣传到位”等内容,积极行动并开展日常自查,不断提高垃圾分类质量。除此之外,杭州在积极传播绿色理念中不断创新,在全国首创垃圾处置、教育培训和文化推广一体化模式,倡导垃圾共治的社会氛围。
还有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近年来,全市各地各单位全力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深入开展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创建活动。和往年一样,一批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充分认可的示范点涌现出来。这些示范点中,有特色街区、城市阳台,有主次干道、综合交通枢纽,更有平时最常见的广场、公园、社区、景点等。比如环北公园、桥西直街、白马湖公园等。
还有随处可见的公共自行车出租点,是杭州人津津乐道的“福利”。杭州是中国唯一一个被BBC评为“全球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的城市”;大批新能源公交车奔跑在杭城街头,零排放、无污染,是居民出行的另一种绿色选择。
走在杭州的街头,你随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低碳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杭州人看来,两者不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杭州深入实施“一号工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杭州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0余家,产业结构加速向低碳方向集聚,2015年三产占比达到58.2%。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富春硅谷小镇、梦栖小镇、紫金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落地生根,结出喜人的果实;智慧应用、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绿色发展、园区再提升、企业精准服务等八大专项正成为新一轮的经济热点。
去年杭州全市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GDP总量超万亿元城市,比上年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一、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可喜。权威数据统计,2015年杭州入境游客342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9亿美元,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县市,因为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旅游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比如临安太湖源镇指南村。指南村山坡上长着近300棵古树。每年入秋之后,指南村就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游客们纷至沓来。改革开放后,指南村20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购入织布机。噪声污染等问题让织布产业在新世纪初无法继续。从2008年开始,村民们纷纷转而办起农家乐,游客逐年增多。如今,指南村致力于打造“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和“中国摄影基地”。去年,指南村接待游客十几万人,仅国庆黄金周一天的游客数量就已破万,村民人均收入达22000元。指南村的变化深刻反映了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与渐入人心。
如今,一幅乡村发展的清丽画卷在杭州徐徐铺开。目前,杭州逐步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美丽乡村。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杭州目前已打造28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成为很多人的“黄金旅游线”。未来每年将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10条,到2020年,新增精品示范线50条左右。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成为杭州人的幸福家园,更是建设世界名城,绘就美丽杭州的“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