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 承载历史 传承文明
发布时间:2016-09-05 07:30:03 星期一   

 

左图:战国水晶杯(杭州博物馆)

传播

弘扬历史文化需要时间积淀和独具匠心

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在弘扬历史文化中难免会遇到传播瓶颈——一成不变的陈列还能吸引年轻人走进馆内参观吗?

历史与潮流,这是时间轴上的两个方向,两者的交点,就在当下。

1990年,刚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历史系毕业的邓禾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从那时起,邓禾颖见证了国内首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的“弄潮精神”。

“为了让我们的馆有自己的特色,光是它的外形我们就斟酌很久,最后采用了宋代风格的短屋脊、斜坡顶的仿古木构架的样式,远远看去,庄重典雅,独树一帜。”邓禾颖说。20多年中,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共进行了三期建设,从最早的占地15亩发展到现在的60亩。从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中国陶瓷文化陈列,到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再到陶艺中心与临时展厅,博物馆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2003年,为了让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变得更有深度,馆里做了一次大调整。除了增添老虎洞窑址的文物之外,还增加了更多样化的设计。比如,在风雅之美厅,他们增加了一个八卦形的可升降展柜,通过缓慢升降的台子,观众可以通过俯角和仰角来欣赏瓷器的美。在官窑溯源厅,新增了一个《宫廷赏瓷》虚拟现实系统,它运用了当时先进的抠像制作技术。当观众来到馆里,就会被摄入与影片中的画面合成,实现屏幕上叠加的影视效果,这样一来,观众就如同身处800年前南宋宫廷中,与南宋皇帝共赏官窑青瓷。

同样,在杭州博物馆,创意与匠心也在陈列的细节设计上体现。比如,馆里的南宋厅与民国厅,利用了两个厅的相同构造,在设计上做了一个巧妙的重叠,体现了两个时期精神与物质的内容,观众走在其中,就如同进入一条时空隧道,对于杭州精神文化的变化,会感触更深。

点滴变化层层累积,杭州的博物馆在富有匠心的创新中成长。时代发展没有让博物馆成为历史,反而促使博物馆紧追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向世人讲述过去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

传承

当好“历史老师”,也要当好“精神导师”

创新不能止于呈现形式,更多的应体现在以德育人的精神文明传承上。杭州加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 “第二课堂”,在博物馆参观中贯穿德育内容,恰恰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2008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策划开展了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通过合理布局,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馆教育资源,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为了与青少年德育有机接轨,杭州各博物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特点的展览、活动,以及送展上门、送讲座上门等延伸服务。

今年5月,杭州市推出了首个“博物馆教育月”,面向中小学生,设计了140多场活动。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中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从一个个典故和传说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先贤的精神文明和古人的生活智慧耳濡目染。

从一件件美术作品讲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艺术审美、对文物、对历史文献有一种尊重感和关注度。

从一次次亲切的讲解和一个个互动的小游戏开始,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游中学”“玩中学”的乐趣。

比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成为杭州推广陶艺的王牌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审美品位,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活力。又如,浙江省博物馆的“文澜乐府”系列课堂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免费课程,通过展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等中华文化精髓,让孩子们学艺更修心,懂得何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也吸引了外地的孩子们前来参观学习。一个多月前,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齐聚良渚博物院,开展了为期10天的博物夏令营活动。杭州的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展品,让他们领略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杭州,博物馆是传承城市文化精华的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历史的纵轴与时代的地平线不断相交,织就的是一幅继往开来的城市文明画卷。

本版图片由相关博物馆提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