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杭州大步流星迈向世界名城
发布时间:2016-09-06 06:55:13 星期二   
 
 
    改造后的馒头山社区。 记者 王毅 摄
 
    补齐补好短板

    杭州城市国际化推进蹄疾步稳

    只有敞开大门,才能看到与世界的差距。

    从G2O峰会宣布在杭州召开的那一刻起,这座城市就把自己放在了更高的标杆之上——对标世界名城。

    今年上半年,杭州做过一次自我检查,共发现115个具体问题,其中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涉及的短板问题就有62个。服务保障G20峰会,杭州坚持扬长补短、软硬结合,巩固和提升杭州优势特长,找准和补齐主要短板,既注重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提升,又突出文化品质、市民素质、社会治理等软实力提升。

    一系列的举措让人为之振奋。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周边配套建设,到武林广场的重装登场,再到萧山机场公路改建工程,特别是33个入城口改造,让市民群众眼前一亮;46个亮灯提升改造项目,把“夜杭州”的魅力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还有更多的建筑立面、街景街容、店招店牌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改造提升。

    白天移步换景,夜晚绚丽多姿,如今的杭州既有颜值更添气质,不变的是风貌改变的是面貌,这是显性的变化。还有隐性的变化,像环西湖电缆改造扩容工程,使环西湖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可以与巴黎等城市相媲美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杭州百姓看来,城市国际化的推进,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之变。这半年来,一批老旧社区和城中村得到全面的改造。在凤凰山脚下,杭州最古旧的居住区之一馒头山社区,这里的居民终于告别了每天倒马桶的日子;在繁华的龙翔桥边,杭城最好的石库门建筑群思鑫坊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魅力;在贴沙河边,曾被称为“最后的城市牛皮癣”始版桥,在三个月拆迁整治之后,如今变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小公园……

    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从社区里朗朗的学外语声、城市志愿者脸上真诚笑容,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精气神”,让人感受到了杭州人在面对世界之时的信心与动力。

    厚植特色与优势

    杭州城市国际化彰显特质魅力

    纵观全球,一座真正称得上国际化的世界名城,必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大多世界名城都在“专精特”上做足文章。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立足自身的城市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杭州提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这些都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个性特色。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杭州始终坚定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深化“一号工程”,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集群、创新创业平台和创新创业生态,做大做强一批引领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领军企业,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和优势。经济指标是考量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创下了10.8%的增速,不仅在全国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于首位,还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2.5%到3%左右的增速。

    有了经济基础的“底气”,杭州在城市形象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杭州正利用和放大G20杭州峰会综合效应,全力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加快推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旅游国际化转型。在旅游国际化的进程中,杭州拿出了深耕欧美市场的“大手笔”,而更加自信、成熟的杭州也给世界留下了美好印象,在《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公布的“2016年全球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以及美国旅游杂志《Travel+Leisure》评选的“2016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0个目的地”中,都留下了杭州的名字。

    西湖之下,月光之下,如梦如幻的山水倒影中,一台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让人感受到了东方文化之无限魅力。而杭州的故事,远不是一台演出所能讲尽的——在推进城市国际化“日程表”中,杭州也把文化作为核心要素、特色品牌,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彰显独特韵味,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讲好“杭州故事”,在多样与共融中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与加快城市国际化提出的“四大个性特色”相呼应,杭州还明确了“四大基础支撑”,加快形成一流生态宜居环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这些,都为开启城市国际化的新征程找到了“指南针”和“金钥匙”。

    有基础、有机遇、有谋划,杭州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拉满弓、使满力,持续推进。

    杭州,这座古老、文明、美丽、现代、神奇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世界共舞。

    链接

    那些藏在杭州基因之中的“国际范”

    杭州,从来都不只是杭州人的杭州。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欢迎晚宴致辞中讲的:在历史上,杭州就与世界各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400多年前,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

    也是400年前,德国的克雷菲尔德市就同杭州开始了丝绸贸易。

    140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90多年前,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游览了西湖,特别喜欢并写下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写得很好,“山站在那,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他还表示想在西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20多年前,1992年10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先生来到杭州,游览了西湖后表示,“愿意在这里住上一辈子”。

    ……

    从历史中走来,“国际范”便隐约埋藏在杭州的基因之中,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如今,走过了七个世纪之后的杭州,在从繁荣走向持续繁荣的过程中,也把本身自带的“国际范”基因主动修炼得愈加自信与成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制图 焦俊 记者 吕毅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