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先锋助力公安强警之路 王秋,男,35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科技科科长。当今社会,信息科技对每一个领域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公安信息技术更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违法犯罪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多年来,王秋用他的青春、汗水、勤奋和智慧谱写了余杭公安科技通信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充满崎岖坎坷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不矜不伐 他破茧成蝶化身技术专家 2003年8月,王秋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余杭公安。穿上警服那天,王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因为他终于将曾经的梦想带进了现实。当时的王秋还是一个出生茅庐的小伙,清秀的面庞散发着英俊少年独有的气质。王秋初来乍到的第一个岗位是运河派出所,每天的琐事纠纷、治安案件、清查行动似乎让这位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点找不到头绪。然而让领导和同事感到惊讶的是,一年多来王秋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达到优质水平,他处理的调解纠纷无一投诉信访,问他怎么做到的,王秋却说都是得益于师傅教导有方。 虽然王秋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他发现还是有很多案件因找不到证据而无法结案,受害者不能挽回损失,甚至有冲动者还迁怒于办案的警察。源于对电子信息的掌握,他想,如果能在治安复杂的区域安装监控,就会留下犯罪分子的线索。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项工程会是多年后余杭公安的一个特色亮点。然而安装监控设施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安装技术、数据传输以及庞大的视频存储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王秋知道若不解决这些问题,这项工程只能成为一个泡影。在分局领导的鼓励下,王秋发奋图强,通过一年多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专攻于通信科技技术,将自己的科技信息水平提升了层次。11年来,他不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又一次次在实践中创新,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科技先锋,获得国家ISO9001内审员资格,杭州市技防验收专家,杭州市公安科技先进个人,余杭区第二界“青年科技奖”,余杭区“139”中青年人才。 2010年至今,他负责开发的可视化联动指挥辅助系统获公安部基层科技革新一等奖,情报信息应用平台、社会治安防控可视化平台获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篇。 不屈不挠,他夙兴夜寐攻坚科技难关 公安信息化工作一直决定着公安事业的发展。 每当在工作中发现有待用技术解决的地方,王秋都会以他专业的角度去思考,无论这个科技项目有多难,或者会遭遇多少次失败,他都会刻苦专研绞尽脑汁去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空寂的电脑机房,枯燥的数据信息,复杂的程序代码,王秋已经记不清与它们相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2012年冬天,王秋在一次机关支援派出所的巡逻任务中,发现巡逻的兄弟们打着电筒,用笔记本登记闲散人员信息,等巡逻回来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将登记的信息输入到电脑,且不说工作效率,万一工作疏忽造成信息遗漏还要受到批评。看到这些,王秋晚上转辗反侧无法入眠。他想如果能将手机拍照后,输入名字自动比对,那么可疑人员的信息就能在现场采集,并通过系统甄别,既方便又有效率。他和技术人员历时几个月攻关,形成了初步系统后,他又半夜跟着兄弟们到街面进行试用,通过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完善,终于成功开发出可以排查比对、实时报警、自动入库的警务通,将桌面应用提升到了前端手机应用。王秋的黑眼圈也成为此项技术革新的一个见证,再也消退不下去了。 当然最辛苦的还是开发“可视化联动指挥辅助系统”,这项被评为公安部基层科技革新一等奖的系统倾注了王秋大量的心血。为了适应分局指挥中心快速反应机制、PTU快速反应部队的要求,王秋创造性地提出为全区每个监控探头标识报警坐标,在离线地图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字快速搜索和地图定位功能,快速锁定现场监控点位,达到“报警人说得清、接警人听得清、视频员看得清”的“三清”效果。特别是后期将对讲机、警车、警务通等定位信息融合到该系统中,达到指挥中心直接根据题图显示指令执勤警力就近处置、快速联动的要求。它让分局的重大案事件的联动指挥与快速处置率达到了98%以上。那段时间,王秋每天奔波于科技公司和分局之间,潜心研究系统开发,满脑子都是数据代码,测试,失败,再测试……,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研究验证后,终于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不等不靠 他以身作则保障公安通讯 公安的通讯保障工作和军队一样,在面临抢险救灾、重大活动时,如何保障现场千余名警力的通讯顺畅,如何使指挥部的指挥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是首要重任,王秋所在的科技部门担当此任。每一次遇到重大案件或大型安保任务,科技科就会像搬家一样将种类繁多的通讯设备移到现场,架好通信基站,拉好网线光纤,调试好对讲机,正如古代名将韩信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举。有一次王秋为了保障大型活动安保的顺利进行,将正在分娩床上的妻子置于不顾。那是2010年元旦假期期间,怀胎10月的妻子需要住院待产,为了不影响工作又方便照顾,王秋特意选择了公安局对面的妇保医院。那段时间,正好是分局面临一个重大安保工作, 时间紧迫,而科技公司已经没有相关信道机,王秋为了能够完成基站搭建,恢复对讲机信号的问题,亲自带领科室员工,从相距近80公里外的百丈基站拆移相关设备,赶到超山,然后和同事们扛着设备徒步登上山顶,等到设备调试完成已近深夜,又要连夜下山进行信号测试,在黑灯瞎火连走带跑的下山途中,他不小心崴伤了脚,虽然阵阵痛疼难以忍受,每踩一脚都艰难发颤,但他全然不顾,继续工作,漆黑的冬夜,周围弥漫的都是冰冷的空气,王秋却痛得汗水直流。第二天他仍然一瘸一拐地投入保卫实战中,直到任务结束。当他拖着整整三天未合眼,近乎虚脱的身躯冲进医院,眼前的场景,让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妻子羊水破裂,孩子提前出世,妈妈怀着宝宝在手术室待了整整20多个小时,而之前承诺妻子生孩子时一定陪伴左右的爸爸却在山顶基站和分局机房之间来回抢修基站设备。看着可爱灵动的孩子和脸色苍白的妻子,坚强的王秋再也无法忍住内心深处的感动,眼泪不停地滑落下来。 不怨不悔 他恪尽职守献身公安事业 目前,公安的各项业务都离不开科技保障服务,在分局的年度重点工作分解表中,科技科是主办加协办业务最多的部门。为了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目标,王秋带领科室人员没日没夜地研究各类科技应用系统的功能,详细分析各种系统在公安实战中的成功案例,不断改进完善系统,并时常受邀到基层单位作培训指导,为提高基层民警的科技意识和能力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科长,王秋没有半点领导的架子,工作上亲力亲为,对下属情同手足。分局的现有30余套通信系统,王秋也经常亲自带领维护人员检查、抢修。因为工作任务繁重,王秋与妻子的婚礼整整拖了4年。一个浪漫的婚礼,对于每个年轻女孩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而王秋的妻子从2007年登记打算结婚开始,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婚礼殿堂会如此姗姗来迟。2010年上半年的时候,王秋同志也下定过决心,腾出自己的时间,要在这一年的国庆期间,为他心爱的妻子举办一个正式的婚礼。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一年的世博安保工作任务很重,王秋根本脱不开身,又不得不延期。为了不让妻子伤心难过,他在9月的某个周五下班后,连夜赶回重庆,提前为妻子庆祝完生日,又匆匆登上返航的班机。2011年,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了在重庆已经扎深的根底,来到杭州重新打拼。在一个周末,王秋终于亲手给他的妻子穿上了这件等了4年的婚纱,他在婚礼上对妻子表达了歉意,但更表达了自己对这份事业的身不由己和忠诚热爱,几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亲朋好友。如今,夫妻俩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最美浙江做着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