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诚孝心感动乡里 姚菊祥,男,47岁,初中文化,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义桥社区洋湾里一户普普通通的居民。 姚菊祥和平常人一样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可是在极其平凡的生活中又时时涌现出诸多感人的画面。8年前姚菊祥的父亲因肝癌突然离世,面对早已白发苍苍、满脸褶皱的八旬奶奶怎能承受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当然昏厥过去,再之后的一段日子每每想起自己的儿子毫无征兆的就这么走了,连最后一句话都没能说上,悲痛欲绝的心情无以言表,天天都以泪洗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人孱弱的身子终究敌不过过度悲伤,再一次的昏倒在地,经过医院的诊断老人得了脑梗(脑中风的一种),完全丧失语言和行动能力,并且不具备自理能力。 压在姚菊祥肩头的重任无疑是巨大的,父亲生前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的饮食起居,虽然做的没有父亲多,但是他看在眼里,只要是工作一结束到家必定先来看看奶奶。可是如今父亲不在了,奶奶又瘫痪在床了,儿子小学三年级还需人照看,眼下的困境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挺过去的,医生嘱咐病后的康复治疗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需要给予充足的训练时间和极大的耐心。 奶奶从小疼爱自己,记得在孩童时家境并不尽如人意,奶奶会省下自己的口粮给正在长体身的姚菊祥,但凡有好吃的一定会偷偷塞到他的枕头下,之前忙于工作照顾奶奶的重任父亲是主力军,如今父亲已经撒手人寰,还要将这份愧疚埋藏多久?延续多久?姚菊祥从病床的凳子上猛地站了起来,不假思索的给妻子打去了电话,再得到贤内助的肯定和支持后,姚菊祥闪烁的泪珠打湿了眼眶,毅然辞去了工作,现在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进行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如果选在医院进行系统性康复所需高昂费用,且床位紧张需要等待,听闻康复治疗是越早进行越有利,再三衡量之下姚菊祥决定回家进行康复治疗,一方面可亲力亲为,另一方面可兼顾孩子。 在医院的姚菊祥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儿要为久卧在床的奶奶定时翻身、按摩、换纸尿裤、擦身等日常基础护理照顾,还是存在诸多不便之处,邻床患者的女儿实在看不下去了,起身上前想帮他搭把手,姚菊祥微笑地挥手表示感谢说道:“大姐,还是我自己来吧!在医院里就不能搞得这么传统了,这不是妇产科还有男医生接生孩子的嘛!”大姐扑哧一声笑了,姚菊祥也笑了…… 姚菊祥一方面细心观察医院护工看护病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等奶奶熟睡时就会悄悄跑到楼上康复科,观察其他病患的康复项目和内容,有疑惑不解时能找到医生就问医生,次数多了医生也感到厌烦了,可是姚菊祥不是就这么轻易放弃的人,他想过在医院好歹还能问到“专业人士”,回到家只能靠自己研究了,有什么不懂的尽量在医院“消化”,医生这里是没有余地了,他就走请教护工路线,他们这个行业和医生一样穿梭于各个病号之间,几年下来除了没有上岗执照,娴熟的操作技能绝不输给护士。他特地叮嘱妻子晚上多烧些菜来,待妻子送饭时间,姚菊祥到楼上和各个护工聊聊家常、聆听他们在外打工的不易和遭遇的白眼,把家中的菜分享给他们一同吃,一来二去便和他们打成了一片,护工们也把多年的护理经验和康复心得心贴心,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多有价值的宝贵资料,比起书店里大本小本左章右节的,这些既简单又实用,易于上手,可谓是千金难买!姚菊祥喜出望外,趁着印象深刻连夜把本上的小抄进行了梳理,在家康复的路再也没那么坎坷了。 出院后,为了给妻子减轻负担,家务琐事姚菊祥都包揽下了,为了能让奶奶早日康复,每天都坚持陪奶奶说说话、按摩手脚神经、搀扶奶奶在院子里练习走路。无论是日复一日的端汤送水、洗脸洗脚,还是每周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等,他都从未落下过一次,也从未有一句怨言。八年如一日,奶奶在姚菊祥的悉心照料下,能慢慢下床拄着四脚拐杖走路了。村里的乡亲们都对这个大男人赞不绝口,见到他的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面对别人的称赞,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老人家多活一天,都是我们的福气,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我不希望老人走了,在心里留下遗憾。”话虽朴实,却让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感情。 过度的操劳,使年仅47岁的姚菊祥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他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八年来,他坚守着这份的孝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让孝老和敬老成为一盏不灭的长明灯,最大限度地一代代传承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