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年的爱心坚守 永恒不变的温暖信念 俞淡珍是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定安路社区的普通居民、社区公益组织彩虹制作社负责人。从自己一个人做棉鞋到创办社区公益组织彩虹制作社,11年时间里,俞淡珍带领一群社区的退休阿姨,用双手一针一线缝制了2000余双爱心棉鞋,全部都送到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社区里的残疾人以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等困难弱势群体。 早在2003年,俞淡珍就开始制作棉鞋。当时主要是为了孝敬家中老人。因为俞淡珍的婆婆上了年纪,平时经常怕冷,自从穿了她做的鞋后总说脚特别暖和。但是一次偶然给她带来了一片公益大天地。一天,偶然经过清波街道的敬老院,俞淡珍看见里面的孤寡老人由于经济问题,穿的都很单薄,就萌发了给街道敬老院老人们也做一双棉鞋的念头。第一次,她一个人做了30双棉鞋送去给老人,这一做就做上了瘾,直至今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俞淡珍发动了社区内和她一样有类似想法的居民一起干,还成立了社区公益组织——彩虹制作社,在她的带领下,先后有20余人加入到了制作社的队伍中,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棉鞋无偿送给需要的人们。这些阿姨大都是退了休的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5岁了。 2009年10月,在云居山麓的敬老院里,俞淡珍带领彩虹制作社的成员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免费给老人们送去了亲手缝制、耗时半年之久的棉鞋。俞淡珍和制作社成员们在现场问尺码、发鞋子。有位张爷爷连最大号的棉鞋都嫌小,俞淡珍见状赶紧掏出尺子量尺寸,还细心地画了鞋样,承诺回去后一定为他再尽快赶制一双。脚上穿着厚实柔软的“爱心棉鞋”,耳边飘荡的是声声关心,老人们感动地向俞淡珍连声道谢。 俞淡珍告诉采访过她的记者,别看这些蚌壳棉鞋式样普通,那可都是老人们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的,“社区居民会捐来旧衣服,我们挑料子好的外套做鞋面,厚料子做鞋里子。”她拿出未完成的鞋子一层层指给记者看。缝制一双棉鞋所需要的底、外里、海绵都是她们自己掏腰包购买的。一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内里用的还是社区居民们自发捐献的衣服,从捐来的衣服中挑选出布料,分类、洗好、晒好,不够用还得去买。等到自费买来的厚厚海绵和鞋底齐全了,每个人一年的棉鞋制作就开始了。俞淡珍做的鞋子都是赶在入冬前做好,还能赶上晒几天大太阳,这样每双鞋送到被需要者手里时都有太阳的味道。 现在,为了让老人们能穿得更久,俞淡珍和彩虹制作社的成员们连内里都用新买的布料来制作。每年为了做鞋,至少要花千余元,对于俞淡珍她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然而为了更让更多的人感受温暖,俞淡珍把善举坚持了下去。 俞淡珍的手,每个人右手中指的第二节手指上都是厚厚的老茧,“顶针滑一下就滑在这个位置,每个人这个位置都受过伤,有茧子很正常啊。”她表示,“急着赶工,大夏天,大家在没有空调的小房间里做到很晚,也挺正常的,不过,看到孩子或老人穿上鞋子,满脸是笑,我们都觉得值。” 2009年11月,《杭州新闻60分》里一则关于四川大凉山昭觉县宜牧地乡中心学校的报道吸引了俞淡珍的眼光。当地孩子每天光脚来回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这样艰苦的条件,面对新闻记者的询问,他们坚定的回答:“喜欢上学!”孩子们顽强的求学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俞淡珍。俞淡珍和制作社的成员加班加点赶制出了60双棉鞋,送到昭觉县的孩子们手中。 2012年11月3日的《钱江晚报》一篇《面对露出脚趾的童年,记者无法转过身去》的报道又深深地触动了俞淡珍的心。“我们看到报纸上说,青田县万阜乡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一整年就穿着花20元钱买的布鞋,就算已经开胶了也舍不得扔……所以就拜托记者帮我们把鞋子送去万阜乡。” 她担心,天已经开始冷了,再不送过去就晚了。俞淡珍和彩虹制作社的阿姨们很快就把装满了“温暖牌”棉鞋的10个大箱子,送到了青田孩子们的脚上,每个箱子里有十双鞋。但她依然有些遗憾:“今年小号的鞋子已经被预定了,只能先给初中的孩子送50双鞋,明年我们买好小号的鞋底,要让小学的孩子也有棉鞋穿。如果有机会能量一下孩子们脚的大小就最好了。” 转眼11个年头过去了。2014年里,彩虹制作社一共做了200双棉鞋,其中俞淡珍一个人就做了100双鞋子。“我们做的棉鞋用料实,做工也好,穿过的人都说又保暖又舒服,所以很受欢迎。”说起自家“产品”,如今的俞淡珍是一脸的自豪感。 这么多年的棉鞋做下来,俞淡珍和编织社阿姨们的手艺是越来越强了,经验越来越丰富了,鞋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了。不过,在制作工序和材料上,她还是不断动脑筋,想尽办法每年都做些改进,出点新花样。小小的房间里,一双蓝色的棉拖鞋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鞋面上加附了一层浅蓝色的提花蕾丝面料,红蓝相衬的颜色,漂亮的蕾丝花纹,使一双原本普通的棉拖鞋瞬间变得“高大上”了。这些服装厂剩下的边角废料,到了彩虹制作社那里总能变废为宝。除了传统的棉鞋,彩虹制作社还增加了棉袜套等冬季保暖物品。 不仅在款式花样上花心思,对鞋子的做工要求也更高了。“这次做的棉鞋,鞋面和鞋底都是三层。”俞淡珍解释说,鞋底从底到上依次是橡胶、海绵和呢料或绒布,鞋面则从里到外分别是绒布、海绵和呢料等材料,再用牢固的轮胎线把鞋底鞋面缝合到一起,这样的棉鞋穿起来,想不保暖、不松软都不行。 这些年下来,俞淡珍的彩虹制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爱心人士慕名而来,送来各种制鞋的原材料,甚至还有成品鞋,希望通过制作社一起捐献出去。“有位住在彭埠的胡大姐给我们送来一大包面料,还有19双棉拖鞋,”俞淡珍感动地说,“还有一位住在文三路的周大姐也特地拿了10双运动鞋过来,都是很热心的人,信得过我们。” 11月,彩虹编织社把60双棉鞋送往贵州毕节,用承载着浓浓爱心的棉鞋温暖山区孩子的脚,帮他们度过寒冬。除了这最大的一批捐助外,制作社此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送出了好几批爱心棉鞋。现在还剩下59双棉鞋、10双运动鞋和50双袜套。“里面有40双是蚌壳棉鞋,尺码在37到39码之间,19双棉拖鞋,运动鞋的尺码在35到36码之间。” 为了尽快把棉鞋送到需要的困难人士手里,俞淡珍四处联系。2015年1月,通过杭州日报的牵线搭桥,剩下的棉鞋都找到了主人。家住滨江的吴师傅是一位空巢老人,也是低保户。他表示,听说俞淡珍的棉鞋做得好,他想要一双,却又有些腼腆。“其实我也不好意思来要棉鞋,实在是平时找不到这种又保暖又舒服的棉鞋,要找双合脚的鞋子还真不容易。”穿上爱心棉鞋的人都对俞淡珍做的棉鞋情有独钟。 而一个棉鞋需求的“大户”让彩虹制作社兴奋不已。有一位爱心人士来电反映杭州聋人学校有一些孩子冬天里比较需要这些棉鞋。确定了需要的棉鞋数量后,俞淡珍的彩虹制作社一共打包了20双棉鞋、30双袜套和10双球鞋,准备尽快将这股爱心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 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俞淡珍,摊开手掌,部分手指不能伸直,而她自己却觉毫不在乎,“我先给自己初步定个目标,棉鞋要做15年。”说起说做鞋,俞淡珍的记忆里全然没有辛苦的概念。“都是我们自己喜欢做的。”做鞋子的时间也是她和姐妹们的聚会时间,一边做着鞋子,一边还能一起聊天话家常。“看着一双双自己亲手做的棉鞋送到需要的人手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