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玲婆媳相处似母女 王冬玲,女,1963年出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头格社区居民。他从嫁到婆婆家开始三十多年来,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现在已经90岁高龄的婆婆,几十年如一日。 头格社区有这样一位“有名”的好媳妇王东玲,知道她的街坊邻居都说:“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媳妇。”媳妇王冬玲嫁到婆婆家已经30年,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现在已经90岁高龄的婆婆,几十年如一日。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你是否承认,当亲人几十年如一日躺在床上需要24小时照顾的时候,当亲人病情不断恶化,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时候,你会发现孝心是多么沉重的两个字,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孩子的教育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耗殆尽,所有耐心与坚守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一次次拷问着自己的良知。然而,在下沙,却有这样一个人,她几十年如一日在病床前不离不弃地守着婆婆身边,悉心照顾婆婆的吃喝拉撒,跟婆婆说说话,回忆往事、唠叨唠叨身边的事情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承担起了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人叹为观止的责任与爱。她就是王东玲,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 婆婆的房间在一楼,一张大床旁边还有一张小床。王东玲笑着说,大床是婆婆睡的,小床是她谁的。原来,因为担心婆婆晚上睡觉时发生发生意外,她特地铺了张床在旁边和婆婆一起睡,好方便照顾,“有时候我丈夫和小姑也会陪婆婆,但基本上都是我睡在这里。” 因为年事已高,老人们身体难免有些毛病,婆婆的身体并不好,以前有胆石炎,还中风过两次,现在耳朵也越来越不好了,需要靠在她的耳边将很大声才能听到。但媳妇王冬玲却从来没有觉得照顾老人麻烦,相反每次都格外紧张,照顾起来也总是尽心尽力。当初为了治婆婆的胆结石,她寻了各种医生和方子,甚至连婆婆都想放弃,她还是继续坚持。 除了对婆婆的病特别上心,平常婆婆的生活琐事她也是一手包办。旁边的邻居说:“从老人81岁开始,王东玲给她洗澡擦身都快10年了,我们旁人看了都感动。”王东玲觉得是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而且她也很满足,她说:“婆婆很黏我,每天吃饭都要我喂,不然她就不肯吃,和小孩子似的。” 现在,王冬玲已经不工作了。以前王冬玲开过家服装店,但因为每次婆婆都会在家门口的马路上等她回家,她觉得太危险,但又劝不住,于是就下决心把服装店卖了,在家专心照顾婆婆,每天就陪着她看看电视说说话。以前身体好些时,她还会带婆婆到西湖边走走。婆婆不喜欢吃泡饭,王东玲做了玉米糊给她吃。每天的中饭,还想着法子变花样给婆婆弄菜式。怕婆婆闷得慌,每天下午,王东玲就用轮椅推着婆婆走家串门,带婆婆到户外晒太阳或与邻家的老年人聊天散心。 “我媳妇好,再也找不到像她那么好的人了。”婆婆自始至终就只讲这一句话,但这句话却让她对媳妇的依赖和喜爱表露无遗。“我7岁便没了妈妈,和婆婆相处30年了,婆婆有5个女儿,但她最粘我,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一种缘分,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王冬玲说。 王东玲,一个平凡的女人做着平凡的事,几十年来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年老的婆婆,用她瘦弱的肩膀为婆婆遮风挡雨,撑起了整个家,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后背。她用善良和朴实诠释着平凡的事却折射出爱的无限光芒。邻里亲朋誉之为"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 “碗都不要我们洗一个,家务活全是她包了,生活开支也是她包了。对我比对自己的父母还要亲。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媳妇,她从来不把我当累赘,比亲生女儿还要亲。”婆婆说,看到媳妇为了这个家这么操劳,婆婆也很心疼,以后就把媳妇当女儿看待。 这些年,皱纹慢慢爬上王东玲的脸庞,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但王冬玲时时用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孝顺。而她的所作所为,她的女儿也看在眼里,并争相效仿,对长辈都非常好。 女儿从外地回来,总不忘给家里老人捎东西,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房里说说话,看看有什么能干的活。女儿说:“我母亲就是一个农民,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行动教育了我。” 王东玲的爱心、孝心,不仅让孤苦伶仃的老人倍感温暖,也在全村形成了一种感召力,多数群众被其感动后,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在全村形成了一种“敬老、孝老”的良好风尚。她的事迹远近闻名,被社会上广为传颂。 人生匆匆而过,能有多少个三十二年,她们的故事还在续写,为我们传递着世间的正能量,指引着为人的方向,愿老人长命百岁,永保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