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个好护士没有捷径,唯有用心” 邵小平,女,1966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杭州市余杭区人。现任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院压疮小组组长,主持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 邵小平1985年毕业于杭州护士学校。参加工作30年来先后从事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骨科等临床一线的护理和管理,特别是2014年主持开设了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等先进方法,在处理压疮、慢性疑难伤口、造口并发症、失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获“创先争优满意医卫先锋暨2011年度优秀党员”、“优秀护士长”等众多称号,在她的带动下,所在科室被评为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此外,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静脉输液拔针后连贯式按压方法减少出血的效果研究》、《中药排气法用于胆囊手术前效果观察》、《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中医护理》等多篇论文。 邵小平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始终如一地禀承“用心”二字,以“做一个好护士没有捷径,唯有用心”为宗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为病人服务的护理工作理念,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业务追求精益求精,为病人带去身体康复和心理安抚。 作为骨二科的护士长,由于骨科病区的手术大多安排在下午进行,病区41张床位常常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众多的病员,尤其是上年纪的老病人,更需要护士时时留心关照,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外伤带来的病痛,容易诱发一些并发症,随时都有可能突发各种棘手问题,而骨科病区尤为明显。曾有一位80岁的大伯,做完手术在病床上休息,同病房的病友只当他是在睡觉,但邵小平护士长巡查时发现了端倪,检查发现老人突发脑梗阻,立刻进行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邵小平非常注重护理质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科室管理水平。她总是以身作则,从护理“三基”开始,经常组织晨会提问、床边查房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学习,以及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不断巩固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护士整体素质。在护理管理中,切实贯彻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和护理核心制度,重点关注护理安全管理;根据科室特点设置护理工作各班职责提醒表和提示性病人床边交接单,大大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根据“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做好护理事件报告;积极开展“品管圈”小组活动,2013年的首个项目——“提高住院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还参加了余杭区护理“品管圈”活动成果交流。在邵小平的率领下,骨二科全体成员努力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服务品质。结合服务示范病区建设,倡导护士做在病房、写在病房、说在病房,用心主动地服务病人。她对待病人和家属热情主动、以病人为先,哪位病人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了解病人的想法,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困难。邵小平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还关心病人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使病人获得真正的健康。骨科病人很多是外地打工的,营养跟不上,她还经常亲自动手,为他们制作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注重病人的健康宣教,每月开设病人和家属健康教育课堂,为病人提供康复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在她的感染下,科室人员个个都用同理心对待每位病人,用心做好病人的每一件事,让病人和家属满意。2012年被评为余杭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 2010年,医院组织成立伤口、造口小组。邵小平是当仁不让的专家,她主动接过项目。当年整个余杭区,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领域尚属一片空白,邵小平基本靠自学,经常网上浏览护理新动态,学习国内外先进护理知识,并学以致用,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2012年在邵逸夫医院伤口、造口门诊进修学习,14年取得了浙江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资格证书。五年以来,邵小平按照压疮治疗先进理念,采用湿性愈合等治疗手段,处理压疮等创口500余例,极大地方便了院内外的压疮、慢性创口、糖尿病足、造口病人,为他们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深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好评。2012年10月,一位79岁的脑外伤后遗症老年患者前来就诊,病人神志不清,家属称已长期卧床有10余年,并患有糖尿病,背部出现10×4cm的黑色坏死组织,深度可达骨骼,局部还有红肿,并有脓液外流。住院后,作为医院压疮小组组长的邵小平,认真进行压疮的专科诊疗,精心清创、专业换药,悉心照料。两个月后创口痊愈了,家属激动万分,甚至不敢相信。一位78岁的德清县城患者,患有老年痴呆,卧床不起,全身有多处严重的压疮、溃烂。因住院不便,恳请伤口、造口小组上门治疗。邵小平二话不说,立即随家属前往会诊。经现场诊疗,病人全身有10余处大小压疮,最大的有7×8cm,并深入肌肉骨骼,局部渗液严重,伴有阵阵恶臭。邵小平凭着多年对压疮处理的经验,一一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置,对不同压疮的分期,使用不同的敷料和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做好预防压疮的宣教,和家属共同配合。就这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邵小平奔波于德清、临平两地之间,坚持每周两次亲自上门诊疗。三个月后,病人身上10余处的压疮奇迹般的愈合了,病人家属及周围居民都是说是华陀转世,奇迹再现。 对造口病人来说,邵小平和她的造口小组是他们的福音。因为病人一开始很难以接受使用造口这个事实,家属多少也有嫌弃的感觉,再加上造口太脏、太臭,特别是容易出现并发症,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很容易使病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因此,邵小平和她的团队,不仅要负责治疗工作,还要承担帮助病人学会如何护理造口、选择造口袋、防止并发症等任务,让病人们找回自信,重返工作岗位。曾有一位50余岁的肠癌患者,在接受了结肠癌根治和结肠造口术(人工肛门)后,一周内出现造口周围皮疹等并发症,疼痛难忍,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一度拒绝治疗。邵小平知情后,自告奋勇地担起了做宣教和处理造口并发症的工作。她为他选择了适合该造口的二件式人工肛门袋,认真处理了周围并发症,并耐心宣教有关造口的知识,手把手教会如何使用造口袋、使用创口护理产品等。通过她精心的处理,造口周围疼痛缓解,五天后皮疹消失。病人从此也就学会了自我护理,并且再也没发生造口并发症。 从1985年到2015年,整整30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邵小平一直坚守岗位,从未动摇。因为她相信:“日月轮换,平凡过日子虽易;工作烦杂,点点滴滴,护理事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