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助推转型 创新平台招强引优 回眸“十二五”,杭州市的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五年来,我市经合系统以稳增长、调结构,提高杭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合作交流、助推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浙商回归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稳步推进都市圈建设、开拓区域和友城合作新局、持续深化接轨上海、全面实施对口支援、积极优化“两外”服务,推动了区域合作交流和协调发展,构建了我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内合作交流新格局,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商回归高位增长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市坚持高起点引进、高品质回归,名扬天下的浙商,更难割舍故乡的召唤。“浙商系”,已经成为杭州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2012年至2015年10月,全市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1904个,省外到位资金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市GDP的年均增速。 我市浙商回归亮点突出,一是资金总量大。占全省浙商回归总到位资金的22.84%,远超宁波、温州,连续三年保持总量全省第一;二是产业结构优,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三是项目质量好。亿元以上项目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67.63%;四是回归地域广。以长三角、环渤海和泛珠三角地区为中心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 国内招商量增质优 杭州,这座创业创新之城,正成为各路产业、资本投资的竞逐之地。十二五以来,我市国内招商成效显著。2011年-2015年11月,我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2800个,到位资金4549.12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89.57%。 我市国内招商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引进比重不断提升,信息经济项目占比增长迅速,2015年信息经济项目到位资金227.38亿元,同比增长48.05%,占2015年引进资金总额的20.03%,这也与杭州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创新要素集聚加快,项目绩效不断优化。 产业招商组:由市领导领衔,由各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了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旅游会展、健康养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体育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总部经济等10个产业招商组。 产业招商 “四个一”机制:建立一个工作网络及制度;制定一个工作及活动方案;梳理一套产业政策;完善一个项目统筹协调推进制度。 工作机制:市领导联系项目机制;重大项目三级协调制度;重点洽谈项目的盯引机制。 智慧招商平台——“三库二线一号”:招商数据库、招商资源库和招商信息库,杭州招商在线、96202招商服务热线,“投资杭州”官方微信号。 项目落地平台—— “2651”平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六大国家级开发区,五大省级开发区,一大批区县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
区域合作领域拓展 西安西洽会、重庆渝洽会、成都西博会、哈尔滨哈洽会等国内重大经贸活动上,不断出现我市经合部门、企业的身影。通过区域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信息软件、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按计划有序引进煤、电、油、气等能源;推进粮食产销合作,为确保全市生产生活提供了要素保障。 “双对口”全面完成 对口帮扶、对口支援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我市全面完成对口帮扶四川贫困地区、对口支援三峡(涪陵)库区工作任务。2014年,市经合办支援合作处、西湖区经合办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全国社会扶贫(东西部协作)先进集体。 山海协作成果斐然 山海协作工程是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山”指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地区,“海”指沿海发达地区。 “两外”服务不断优化 积极服务外地驻杭机构、异地在杭商会、杭州在外商会等社会组织和来杭投资企业,也是市经合办的重要工作内容。包括督促、指导和规范各项建设;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各种合作平台引导商会及会员企业、联络处、驻杭机构广泛参与各类对接活动;协调解决其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来杭投资企业做好投资入户认证工作;成立“两新”党委等,发挥其在促进杭州与海内外的合作交流与经贸往来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十三五”谋划新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字发展理念,将成为贯穿“十三五”工作的主线。面对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全市经合系统将全面围绕“十三五”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合作共享,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优质服务,坚定不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省、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合作交流、助推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和杭州国内合作交流新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