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父亲是个很温厚的人,对家人如此,对外人亦是如此。
老家的房子是独门独户的排屋,经常有沿街行乞者站在门口,手拿破碗,嘴里念叨着“恭喜老板发大财”之类的吉祥话。对于这类人,邻居们或嗤之以鼻,直接将大门紧锁;或从门内远远扔出硬币,让其自行捡起;好一点的会走到门口,但也是一副嫌弃的样子,隔着一段距离将硬币扔至其碗内。只有父亲,总是在行乞者开口的第一时间,拿起硬币,从内屋一路小跑至其面前,小心翼翼地将硬币放入其碗内。有时候刚好遇上饭点,还会问一句“吃饭了吗?”然后总是让母亲给那些行乞者打些饭菜。
小时候,我和弟弟不明白,总会问父亲:“爸爸,他们身上那么脏,你为什么还要靠他们那么近呀?我们家有很多硬币吗?你为什么每次都要给他们钱啊?我们家菜这么少,你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吃啊?……”而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会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家硬币是不多,菜也少,但是我们总比他们要好,所以应该帮帮他们。而且你们要记住,他们看起来脏,那是因为他们不像我们这样有天天可以洗澡的地方,我们不能嫌弃他们,一样要尊重他们。”年幼的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明白父亲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和用心良苦,但父亲的一言一行我们全都是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记得有一次,外婆半开玩笑地对母亲说:“你的这两个小鬼,每次门口来个乞丐,早早地就拿着硬币在门口等了,跟他们爸爸一个样。”还记得有一次一大早,邻村的一个大妈就来找我妈妈:“你家小子真懂事啊,昨天看我骑三轮车上不了坡,还特地跑过来帮我。我看他和你家隔壁的小男孩玩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我骑车上坡了,我说怎么骑着骑着这么轻松了,哈哈!也就你们两夫妻,能教出这样懂事善良的孩子啊!”我想,听到自己的孩子这样被夸奖,母亲的心里定是欣慰无比的。
2006年,我只身来到杭州读书。也许是慢慢接触社会,也慢慢接触了一些负面新闻,渐渐地开始不相信陌生人了。记得07年夏天,父亲第一次来杭州,全家人一起在延安路上玩。走过天桥的时候,父亲在感慨完大城市的乞讨者怎么如此多之后,竟然往每个人的碗里放了一张5元纸币。就这样,他一下子花了50元,还庆幸自己带的零钱够多。当时的我见状,一下子就恼火了:“你不知道这些人都是骗子啊?还给他们钱?你也真大方,一人5块!”父亲淡淡地说:“可能这些人中是有骗子,但万一有真的呢?平时自己省点就是了,也许真的能帮到人家呢。”当时的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不得不诧异于一个年近半百的男人,心里竟然还能保存着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善良;而我,才二十出头,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怀疑。此后很多时候,我总会回想起当年在大城市天桥上的父亲,回想起二十几年前在小城镇的父亲——是的,父亲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一直从未消失过。
执笔至此,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的,父亲的“若可以,搭把手”,让我深深明白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