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际滨”城中村改造 “地长”上岗见绿见景
发布时间:2017-08-03 22:10:32 星期四   

地长公示牌

 
江一公园

    杭州网讯 8月3日,“省市媒体看城中村改造”走进了滨江区。

过去五年,滨江区全区累计完成征地13500亩,拆迁12580户。截至目前,29个城中村改造已完成21个。

拥江时代,“国际滨”不仅要拆出新天地,更要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地长”上岗 拆后空地变得干净整洁

倾倒垃圾、私搭乱建、偷倒堆土、私自种养殖……随着大规模的整村拆迁、连片拆迁,拆迁后的空地还没有进入下一步规划实施,一时间成了当地居民的另一块“小天地”。

拆后土地谁来管?怎么管?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现实难题。

借鉴之前“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地长”,一个新的“职位”便在滨江诞生。今年,滨江首批100多个“地长”上岗,管理全区110宗拆后土地。其中43宗重点地块都明确了“一对一”区级联系部门,对地块履行指导、协调和巡查监督等工作,43名“区级地长”由区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地长”一周要巡视两次,发现违规问题立即通知管理单位整改。同时还成立地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对全区地块进行巡查与不定期的抽查,对“地长”及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整改督办或约谈相关“地长”。

为未来“留白” 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

“打开围墙,见绿见景”,为未来城市“留白”,是滨江城中村改造的一大亮点。“河+塘+公园”建设模式下的江一公园,就很有看头:东边是停车场,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小区停车难问题;南边是正在装修设计的 “杂书馆”以及互联网小镇“会客厅”,西面与滨江体育馆隔河相望,西南边是即将开业的龙湖天街,北边是居民住宅区。

江一公园占地38000平方米,前身是江一社区的城中村旧地,拆后土地无人管理,围墙围了没用,老百姓围墙上砸几个洞,垃圾乱堆、满地菜园,弄清爽了,没几天又脏乱差。把围墙拆掉,对这块留白土地进行前期利用,把地名留下,并聘请专业公司入驻管理,建成了江一公园,土地也高效利用起来了。

整个互联网产业园东至江晖路,南至滨康路,西至南川路,北至闻涛路,规划面积约636.8公顷。而这里更是滨江打造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区域,主打信息经济产业。

高新区(滨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华锋介绍,将来这里将吸引优新高质企业入驻,将建设为上市公司集聚地。

征迁不征古迹 拆迁不拆文化

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开凿于东晋,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就从这里起源,曾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和商旅繁盛之地。

站在古运河边,昔日繁华似乎还有着杳杳余音,叩响一扇木门,里面传来房主张师母的声音,走进这幢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老屋,屋内还保留着过去精致的木质家具。现年71岁的张翊乔老先生在这座老屋中生活了一辈子,他的父亲就是曾经经营过塘行的最后一代,“我们祖上十几代都是做过塘行的,世世代代住在这里。”

当我们问及昔日古运河边的繁盛景象,老先生回忆说:“五十年代的时候,这里真是很热闹啊,饭店、茶馆、旅馆各种各样的店都开的齐全,不管是码头还是河里,总是停满了渔船,运什么的都有,全要从这里过。”

如今渐渐归于冷清的西兴老街还是老人最留恋的家园,“你们别看这个房子老旧,其实住起来是很舒服的,冬暖夏凉,地上铺的石板也不会潮,我们当然愿意住在这里。”

这次城中村改造,滨江区保留了这一片历史文化遗存,还进行了特别的保护和修缮,走出张翊乔家,就能看到古运河博物馆,馆内记载着西兴老街的历史,陈列着不少的老物件。西兴街道机关党委副书记颜新龙告诉记者,这些文物大多由当地老百姓捐出,大家都乐意为保护文脉、留住乡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李媛 实习生 张艺臻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