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4日讯 2012年至今,浙江的开放发展,是跨越式的。 5年前,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4年前,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3年前,一趟从义乌出发直抵西班牙马德里的班列,用全长1.3万多公里的行进轨迹,在“一带一路”沿线绘出绚烂的浙江篇章。2年前,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在杭州设立,这一外贸新业态中凝聚的杭州经验得以在全国复制推广。1年前,G20杭州峰会举世瞩目,各国领导人在杭州共同擘画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蓝图。而不久前,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挂牌更开启了浙江开放发展的新纪元。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5年来,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外拓市场、内强筋骨,树起一个个开放发展的里程碑,掀起一场场竞逐全球的“浙江潮”,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急先锋”。
乘风破浪潮头立 义乌有这样一句俗语:“天上有金子掉下来,也要你自己走出去捡。”浙江人践行的就是这样最为朴素的真理。 在G20杭州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专家一致认同,过去5年,全球贸易增速低于GDP增速,贸易与投资之路充满曲折。然而,善于危中求机的浙江人,在这样的“外贸寒冬”却把生意越做越大。5年来,全省货物贸易以美元计的进出口、出口仍分别保持年均1.7%和4.4%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人一次次“走出去”直面终端市场,积极调整产品定位,加大投入专注研发,不惜成本打造品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靠着时新的产品、繁多的品类、过硬的品质、可靠的品牌,浙江制造的“朋友圈”越来越广。 5年来,浙江出口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占全国份额由2012年的11.0%上升到2016年的12.8%,占全球份额由2012年的1.2%提升到2016年的1.7%,出口规模已超过印度,相当于全球排名第17位的西班牙的出口额。 让人更为惊喜的是,除了传统货物贸易,5年间,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浙江,包含服务外包、金融、教育、文化等在内的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过去出口的是有形的货物,近年来,许多浙江企业凭借深耕行业多年获得的服务优势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收获的附加值往往远高于货物贸易带来的收益。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706.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72.8亿元,年均增长16.8%,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的比重由2012年的7.9%提升到2016年的12.5%,提高近5个百分点。 这5年里,浙江企业还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的大跨越。当前,我省对外投资已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10.3亿美元,年均增长45.8%。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走在全国前列。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均胜电子收购美德两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巨头……2013年以来,我省跨国并购累计409起,备案并购额150亿美元,80%以上投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70%以上集中于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跨国并购通过整合境外先进技术、高端品牌、营销网络等,培养了万向、吉利、万丰等一批本土跨国企业,成为浙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利器。近日,浙江出台《加快培育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三年行动计划》,以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锐意进取图开放 面对开放发展中的一个个瓶颈,浙江人用自己的智慧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力促开放。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国际产业合作园……5年前这些甚至还未诞生的词汇,如今已成为浙江锐意进取图开放的亮点所在。 外需市场低迷,外贸经历寒冬,怎么办?2013年,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全国首创,到2016年市场采购贸易已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6%左右。2014年,我省率先探索开展外贸综合服务试点,外综服企业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以来,跨境电商以全新商业模式直面消费者,打破传统营销方式信息滞后、成本高企等问题,帮助传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利润空间,建立自主品牌,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跨境电商“杭州经验”的宝贵之处在于,不是向国家要优惠政策,而是在制度创新方面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新兴市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发达国家力促制造业回归、资本回流,怎么办?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以精准招商为抓手,形成了以中意宁波生态园等4家国家级产业园为引领、11家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支撑、若干家在创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园为补充的“4+11+N”发展格局,在转型升级的当口,通过吸引优质外资,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提升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为寻找要素成本洼地赴境外投资,却又遇到单打独斗的种种困境,怎么办?浙江率先在海外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抱团出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要素资源。截至目前,我省已建立泰国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低端产业和过剩产能对外梯度转移、集群式投资有了优质平台。 深耕倡议谋新篇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由此,“一带一路”开始深刻影响浙江开放格局。 向东,2015年宁波舟山港实现实质性一体化,全球第一大港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雄姿英发;向西,中欧班列(义乌)打通了中国东部至欧洲、中亚、东盟的物流运输通道,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义乌)从1条线路增加到8条线路,境外到达国家33个,成为我国到达境外城市、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目前,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占了全国的15%,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全国的5.7%,省政府更出资引导地方国企、民企联合参与设立浙江丝路产业基金。 在宁波、舟山、义乌等“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一条既能贯通浙东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又能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渐已成型。一条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激活了浙江开放平台能级最高、空间最为集中的核心区域,构建起陆海双向开放通道,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 5年来,开放大省浙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大、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等发展难题,浙江人深刻意识到,要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层面的突破。今年4月1日,期冀多年的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自贸试验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将其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