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才是预防网瘾的根本措施
发布时间:2017-07-10 15:34:26 星期一   

    如今,沉迷网络游戏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心理学界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对游戏成瘾机制也做了大量分析。其中有几种以心理学为或脑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比如沉浸理论说,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说,即时反馈、正向反馈等。陈星汉老师在USC写的MFA毕业论文就使用了米哈伊.森特米哈伊的心流(flow)理论来对此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心理学家们是怎么说的。

    “网络游戏是心理慰藉的一种方式,”心理咨询专家刘胜松认为,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来参与,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满足现在都市人的心理需求,使玩家从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慰藉。

    刘胜松分析认为,网络游戏主要满足了几种人的需求:一是心里空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心理寄托,会出现心理孤单、寂寞,只能寻求别的途径来满足,这种网络游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二是与生活需求紧密相连的人,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一些东西,比如私家车、别墅、菜地,只能通过网络游戏来满足一下;三是生活相对单调的人。“只要是健康的游戏,像"偷菜"游戏、网上象棋等等都可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对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刘胜松说,但是玩网游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上瘾,如果生活当中的大多时间都被网络游戏占据,户外活动量明显减少,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比较疏远,甚至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写字、口头表达能力下降、没法安心睡觉等情况。

    而这一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凸显,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晓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部分青少年迷恋网游,这会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对此家长困惑,老师无奈,如果不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更加不愿意回头,可能会离家出走,甚至采取更极端的行为。在他看来,青少年去网吧玩网游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宜疏不宜堵。总体上说,要开好“社会处方”,学校要和家长合作,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专业知识,转移兴趣,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要进行良性沟通,媒体也要正确引导。如果青少年上网成瘾,可以去相关医院的儿童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或进行训练治疗;同时要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和学校活动,把兴趣转移到软件设计、创新探索方面。

    网瘾的成因机制和预防措施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佐斌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在谈及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和预防机制时表示,网络游戏的成瘾性比较特殊,需要家长、学校、社会联手预防和治疗,片面的强调责任只会加重这种社会现象的蔓延。

    网瘾产生的机制

    网瘾的产生有两个机制,一个是生理机制一个是心理机制。

    利用FMRI可以发现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相关视频线索诱发下会出现特异脑区激活,主要包括双侧额叶背外侧面、后扣带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和枕叶视皮层、双侧岛叶、右侧伏核、右侧尾状核、右侧海马以及中脑。这些脑区与国内外其他学者报道的毒品等物质成瘾的“奖赏系统”具有相似性,可以被视为是与网络游戏成瘾相关的神经环路或“奖赏系统”,构成了线索诱导下网络游戏渴求的神经基础,该系统可能参与了网络游戏成瘾的产生与维持。这就是产生网瘾的生理机制。

    另外由于参与网络游戏导致心理需求的满足,比如网络游戏者可以在游戏中补偿与发泄现实情感、体验归属感和成就感。这就是产生网瘾的心理机制。

    我们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有多种原因影响他们的网络游戏行为。一是自身的特点;二是网络游戏本身的吸引力;三是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的网络游戏行为。

    网瘾与牌瘾的区别

    网瘾与牌瘾都是成瘾,有共同点,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一些社会心理需要就不是现实中的棋牌游戏能够满足的,这是由于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有更高的参与度。游戏参与者可以在游戏中获得群体认同,在团队活动中得到领导者的体验,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的满足。

    而棋牌是以智力性和交流性为主。棋牌的规则是比较清晰简单明确的,上瘾是行为强化,是对规则的被动遵从。而网游成瘾涉及到情感发泄、交往互动、群体心理认同等,网游成瘾可能涉及到玩家主动对规则的制定和协商、应用。

    网瘾的有效预防措施

    一方面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对游戏运营的监管。但是最根本的应该是满足心理需要,由于这些心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会选择在网络游戏中满足这些心理需要。

    比如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发展或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成就动机、学习的快乐体验、家庭支持等积极心理品质将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还提取成就动机为自变量对部分没有成瘾的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半年后,发现高成就动机者更容易拒绝网络的诱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积极心理品质对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

    游戏减压更多只是帮你逃避现实

    玩游戏能减压?你想错了

    据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一所大学的社会心理学专家近期开展了一项相关研究,专家们邀请87名大学生随机参与20分钟的暴力电子游戏或同等难度的其他电子游戏,然后再请他们朗读一篇具有血腥色彩的文章,并记录他们的声音。最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他们的声带微振动情况来判断他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结果相比参与其他电游的大学生,参与暴力电游的大学生处于更加紧张和焦躁的情绪之中。

    “首先我很认同这个研究结论,在玩情节暴力的网络游戏时紧迫感会很强,情绪自然会变得紧张和焦躁。再加上,等游戏结束后,给你带来压力的工作或生活还是那样,但不少时间又已经花费在玩游戏上,此时你会感到越加有压力。”杭州市七医院汪永光博士说。

    汪博士多年来一直研究网络游戏,他发现,不光是情节暴力的网络游戏,其实玩任何一种网络游戏都不能减压,最后的结果都是增压。他接触过成百上千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最后回过头来评价自己这段游戏经历时,都会用“无聊、后悔”四个字来概括。

    “玩任何电子游戏其实都是在逃避压力,对于解决压力一点作用都没有。”汪博士说,成熟应对压力的方式就是要勇敢面对现实和挑战,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话,可以寻求周边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逃避、自责、幻想过后,只会令你压力倍增。

 

来源:武汉晚报、中华网综、人民网、今日早报综合   作者: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