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解决问题是信访工作的核心,效率是信访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今年以来,临安区纪委区监委持续深化“让群众‘最多访一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强化信访问题源头防治,以最快速度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
“敞开门,表达一种态度——‘我在,欢迎你来’”
临安区最西部的清凉峰镇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不少老人都能洋洋洒洒地写书信。这本是件好事,可清凉峰镇纪委书记汪向阳却有点愁——他去年到这上任以后,手上信访件多达16封。
摊开这些信件,字写得都很不错,内容也很具体。比如某村有4户人家,宅基地为地质灾害点,其中3户拿到了政府补偿,还有一户却没有。户主便找到汪向阳,认为村干部把他家的补偿给扣下了。
汪向阳马上向村里了解情况。原来,这笔补偿由国土部门审定和发放,因为该户没被评定为地质灾害点,所以根本没有这笔补偿。事情并不复杂,户主直接问村干部也能明白原委,但信访人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呢?还不就是信任问题!不信任你村里,就写信到镇里,连镇里也不信任,就会写信到区里。老百姓认个理字,觉得层层往上申诉,总有地方能解决。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么一思量,汪向阳想通了很多事。后来他早上一到办公室就打开大门,“敞开门,表达一种态度——‘我在,欢迎你来’。”汪向阳觉得,不管是初信初访,还是从区里交办下来的信访件,最后都得当地解决,所以最好是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个桥面厚两米?一一核算搞个清楚!
要取得群众信任,光打开大门是不够的,还要答复得快、处理得好。去年,某村一位老党员找到汪向阳,说村里造桥这个工程有问题。“账目上竟然显示桥面两米厚,这可能吗?”因为这个细节,老党员怀疑有人做了手脚。
真是这样吗?镇里三资办有村里所有工程的资料,汪向阳调出来一一核对,资金核算上没有问题,又向村干部询问,原来是做账不够仔细,把桥面误写成了200厘米,实际桥面只有20厘米,这才出现了这个违背常识的差错。因为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正式审计,汪向阳建议信访人等审计结果出来,届时就清清楚楚了。但信访人不愿意等几个月后才能出来的审计结果,“肯定有问题的,说不定你们‘官官相护’,你们不查,那我就再找上一级去!”
对这样的信访户,汪向阳也能理解。“那就大家一起测量一遍,把情况搞个清楚!”第二天汪向阳召集村干部、信访人、施工单位和工程审计人员,一起到村里进行实地测量,一一核对造价,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最终得出初步造价与结算价只有200元左右的误差。信访人终于信服了,他说:“一个工程算下来只有200元的账面没对牢,确实是正常的。”事后,汪向阳把这个结果在村里的联席会议上进行了公布,并对村里的记账人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这一信访事件也画上了休止符。
因为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今年清凉峰镇没有一例重复访和越级访,交办件也大为减少,只有两件。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如果镇街纪委能够把群众上门反映的问题都办好办实,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那我们的基层信访形势必然是向好发展的。”临安区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区纪委监委已制订出台实施细则,并在全区开展“打擂比武”活动,督促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切实重视初信初访工作,让群众“最多访一次”。截至4月底,全区信访总量、重复信访、越级信访分别下降19.67%、37.14%和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