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巷孵太阳》 潘宪勤 摄
夏日炎炎,东河的水清澈明净,河边的树绿意盎然,一排排富有清代特色的素色平房矗立在小桥之上。71岁的陈宝荣正坐在家门外的小院里,手拿着蒲扇,一边乘凉一边看着河边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这几天社区在搞灭蚊行动,蚊虫少了好多,以前在外面都坐不住的。”
五柳巷隶属杭州市上城区,北靠西湖大道、南至河坊街、东临建国南路、西达城头巷,围绕着斗富一桥二桥三桥。年轮滚滚,如今陈大爷的家位于斗富二桥旁,依旧离河边很近,河上也依旧有船只在游荡。
七十年来 见证五柳巷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时候我家离河边不到两米的距离,每到夏天一群小伙伴就会爬上用水牛拉来的船,摇摇晃晃的,别提多开心了!”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大爷,回想起儿时家门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以前这附近还有个衙门,是个考状元的地方,但当时没有路,他们只能坐船进来的。”
那是在1948年,刚满一岁的陈宝荣跟随家人搬来五柳巷,没想到一住就是70年。他在这里成家,在这里生子,在这里培育了自己的下一代,用大半辈子的时光见证了五柳巷的“前世今生”。
大概是在30年前,陈大爷经历了第一次搬迁,“那时我女儿才3岁,到后来就是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在2013年完成改造的。”陈大爷所说的改造是上城区于2010年启动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工程。
“河边寻烟柳,小巷访画桥。”如今,陈大爷作为小营街道的一名网格消防员,常常挨家挨户地走访,宣传消防知识,为周围百姓的安全尽一份绵薄之力。
三年改造 告别曾经的“倒马桶时代”
在城头巷有一栋两层式的四合院,古朴又不乏精致的砖瓦房里依旧住着五户人家。
“2011年改造房子时我搬出去住了11个月,搬回来之后觉得很幸福,家里的“三卫”问题解决了,终于有了厨房和卫生间。”在这个四合院里住了30年的倪慧尔,刚刚从附近的菜场满载而归。“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比较关注衣食住行,这附近有超市也有菜场,生活很方便的。”对倪大姐来说,能够与长年相熟的卖菜人聊天、买菜就是一种幸福。
“以前这里的河道有臭味飘出来,环境也比较脏乱、破旧,现在绿化过的环境焕然一新,每天吃过晚饭就会和老伴一起去河边散散步呢!”住在四合院的另一户人家叶创说道。
叶师傅在四合院已经居住了50年,“我们这里的邻里关系也很和睦,”他指了指院子里贴着用毛笔写的一周卫生值日表,“这既可以保持公共区域的干净,又团结了邻里关系,蛮有意思的。”
在长达三年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工程改造后,五柳巷街区终于告别了“倒马桶时代”,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晚清民国的民居风貌。
历史街区 开拓一条“中医传承之道”
2013年,五柳巷“中医一条街”正式开街,作为杭州传统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历史街区之一的五柳巷,“中医一条街”正尝试开拓一条创新式的中医传承之道。
“中医街对我们周边的居民看病来说还比较方便,去年我还帮我的朋友预约过,当时接待我的是一位四川名医的后代,感觉还挺好的。”倪大姐说。
如今,“中医一条街”已经从成立之初的三个医馆,扩展为十一个医馆。“三慎泰”、“傅同春”等百年老字号品牌都在此重振旗鼓。
其中作为“何氏女科第四代传人”的何嘉琳一上午的门诊量高达70余个,医馆内虽有传承的子女或徒弟帮助就诊,但预约后仍需等上一年左右。除了妇科,中医内科、儿科、肿瘤等也都在此有所属医馆。
“中医一条街在全国来说是首创,以前没有一条街道是用来集聚中医馆的。”一家投资中医街的公司副总裁杨超说,“当初我们在选择医馆进驻时,是有必要的前提条件的,一要流派传承有序,二要群众认可度高,三要有子女传承或明确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杨总进一步解释到,因中医街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源远流长,根基首先要稳固。
“健康产业是小营街道的三大品牌之一,我们与健康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书记鞠德伦讲述道,早在12世纪初,南宋朝廷就在上城区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制药管理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后于1958年,毛主席来视察小营巷之后,在全国掀起了爱国卫生高潮。近年来,上城区也一直努力构建“一区、两块,一廊、多点”的医疗健康服务业总体格局。
午后的五柳巷闲适安静,这一边有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在走进了一家中医馆等待着中医会诊;而另一边有更多的老人在河边散步、聊天、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