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
 
1  
徐立毅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
  日前,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长徐立毅专程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徐立毅首先来到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朱月娥老人家中。朱奶奶1918年6月出生,今年正好100周岁,日常起居由七个子女轮流照料。
杭州首次选树敬老爱老助老“最美”系列典型
  敬老爱老是一种美德,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文明。
  爱老助老是一种风尚,能体现一个社会的责任。
  杭州比全国提前1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及以老年人口167.1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16%。
西湖区敬老爱老工作实现新提升
  10月16日下午,西湖区举办2018年重阳节敬老爱老大会,来自11个镇街的近400余名老年人代表及敬老爱老先进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九九重阳佳节的到来。
  西湖区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目前老年人口超过12万。为了让幸福荡漾在老人们的心坎上,西湖区将幸福养老专项行动列入西湖区“五大行动”纵深推进,连续八年将养老服务作为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西湖区年度区、镇街两级财政投入用于各项养老服务软硬件经费达到1.1亿元。
 
吃重阳糕
  民俗专家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寓意步步登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较为随意、简易。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已十分流行。
 
登高可养生
  登重阳佳节,我国民间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民俗专家表示,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此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丹桂飘香,这时登高远眺,一切景象尽收眼底,是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重阳节的茱萸配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
 
赏菊饮酒
  古称九月为“菊月”,每年农历九月,菊花千姿百态,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要在重阳之日举行菊展,因为菊花与重阳关系密切,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在重阳节,人们还有饮菊花酒的习惯。酒是节庆必备之品。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古人要喝菊花酒。
 
 
重阳节的起源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三国时的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到魏晋南北朝时,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遍野盛开的黄花,满山丰硕的果实,风光迤逦,是出外游览的最好季节。历代人们在重阳的活动中流传了不少故事,故重阳也有不少别称。汉代的风俗,人们在这天要饮菊花酒,以袯除不祥,于是,又称重阳为“秋袯”。晋代因为大诗人陶渊明喜欢在重阳赏菊,人们又呼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由于荆楚一带,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饮宴”,如现在的所谓“野餐”。后来蔚成风气,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称为“野餐节”。
 
蜀中九日(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新菊(陆游)
已过重阳十日期,
菊丛初破两三枝。
自怜短鬓萧萧白,
不似黄花驿里时。
 
 
跟随“粮票”去穿越
  小小的作坊里,戴着袖套、穿着围裙的大小工作人员正制作着热腾腾的重阳糕,80岁的鲁师傅早早赶来,拿出一张“半市斤糕点票”,凭票换到了美味的传统糕点。
 
 
耄耋“新人”秀恩爱
   “来,笑一笑,靠近一点,好!”10月16日在上城区十五奎巷社区,4对相守几十年的耄耋“新人”,手挽手走上了社区为他们举办的“百年古井见证世纪婚姻”舞台。
 
北山:游园会传孝道
  10月16日,北山街道在弥陀寺文化公园举行“尽孝心 传孝道”重阳节游园会。公益义诊、相亲大会、适老产品展卖……现场不仅活动多多,还特别准备了丰厚伴手礼。
 
 
古荡:弘扬爱老敬老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古荡街道打造“一街三园一广场”,让住在古荡辖区内的老年人感受到政府的浓浓关怀。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