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市综考办组织对市直单位2018年度创新创优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孔春浩在评估会上就市建委创新创优项目——《杭州城市有机更新与实践创新——以中东河等河道综保工程为例》作了陈述。市河道整治建设中心主任杨铁定率项目组主要成员陪同参加陈述。
创新创优项目“回头看”评审情况
市直单位创新创优目标绩效考核始于2006年。今年已是第13年。根据《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规定,切实提高创新创优项目质量和效益,今年实施创新创优项目“回头看”。具体来说,就是由市考评办组织对市直单位申报验收的再评估项目进行核验,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综合评估。
核验占创新创优项目总分的30%,对项目的运行保障、深化完善、运行成效,以及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情况进行基础性、程序性的检查与审核。
专家综合评估占创新创优项目总分的70%,今年创新创优项目综合评估程序为:听取陈述或查看评估材料,现场提问,专家独立打分,当场公布评估结果。
今年的创新创优绩效再评估实行“竞赛制+淘汰制”,即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分三档按年度申报目标总数的15%、不超过10项,在综合考评中分别给予0.8、0.5、0.3分的加分激励;项目得分率达到70%以上(含70%)、未进入前三档的项目,给予0.1分的加分激励;项目得分率低于70%的,不予加分。加分后如晋档的,不占用综合考评已进入先进以上等次单位的名额。
11月30日市考评办发布《2018年度市直单位创新创优项目综合评估得分公告》,市建委获得市直单位第三名佳绩,总得分87.75分。
坚持十年的城市河道有机更新硕果累累
为了破解城市河道面临的诸多问题,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市区河道综保工程,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2011年,以中东河为试点,拉开城市河道有机更新序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荣获市综合考评“创新奖”。2013年,启动杭州“五水共治”大行动,持续至今。
多年来,杭州市建委秉持“两山理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道有机更新,累计已完成整治河道338条,总长达748公里,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
始终坚持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水体功能持续修复
畅通水系。打通断头河36条,新建配水闸站88个,拓宽骨干河道52条,让河道“通”起来,使河水“活”起来。生态修复。应用生态驳岸、生物修复技术,变输血为造血。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技术,广泛运用于水环境治理。精准治污。实行雨污分流,新建污水管130公里,污水泵站40余座,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开启治污2.0版;应用淤泥处置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为浙江治水全国领先奠定基础。
始终坚持以水岸同治为重点,滨水环境不断优化
规划引领。重视顶层设计,以1+5规划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串珠成链。补齐景观照明、城市家具、星级公厕等功能要素,提升滨水品质;以人为本,建设开放共享的滨水绿道、亲水平台、节点公园等普惠设施。城市修补。河道有机更新与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小城镇整治协同并进,拆违共计7027万方,整治城中村178个,小城镇66个。
始终注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讲好河道故事
保护遗存。查考古籍文献、地方史志,走访专家学者、乡贤名人,挖掘河道的历史遗存,探究河道的前世今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文化。成立河道研究院,开展“河道学研究”,出版系列河道丛书、杂志;建设河道陈列馆,展示河道文化与城市变迁。讲好故事。通过雕塑、碑刻、景墙、小品等形式留住文化基因,营造人文之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传播水知识、水文化。
始终注重治理力量的协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建章立制。出台《杭州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制订河道建设管理标准体系,让河道综保有法可依。协同共建。深化“市区联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区域连片、上下游协同,实现全流域、全过程系统治理。全民共治。坚持“四问四权”,“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全民参与家门口的河道治理。创新河长制,招募民间河长、护水志愿者,营造全民护水爱河的氛围。
通过不懈努力,河道水质逐年改善,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独特韵味持续彰显
恢复了“江南水乡”城市格局。通过畅通水系,西湖、钱塘江、运河、西溪实现互联互通。修缮西兴、留下、小河等古镇古街风貌。留住了城市乡愁记忆。修建蚕桑、农耕、中药、孝道等传统文化节点130处,修复古纤道、牌坊、古碑等文化遗存325处,保护明、清古桥78座,恢复了一大批被堙没的历史古迹。尽享“人间天堂”美誉。重塑沿河两岸繁华富庶,再现了马可·波罗笔下的“华贵天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
市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成为休闲运动之首选。新增景观绿化1000多万方、亲水平台1200多个、廊亭318座、滨水公园220个、公厕126座。垂钓、皮划艇、龙舟、冬泳等水上运动重新回归,2016至2018年,西塘河连续三年举办全国皮划艇大赛。成为绿色出行之首选。打造上塘河、杭钢河等300余条精品绿道,总长690公里,保障市民低碳出行;开通水上巴士,接待市民、游客909万人次,助力绿色交通。成为宜居环境之首选。打造沿河开放式公园,联结千家万户。“在水一方,诗意栖居”的居住环境倍受市民追捧。
据第三方民调显示,92%的市民对河道整治成效满意,杭州连续11年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
沿河产业优化升级
打造了滨水特色小镇。如龙山河畔的山南基金小镇、闲林港边的梦想小镇、上塘河旁的丁兰智慧小镇等,实现了小镇与河道共融共生。重塑了特色历史街区。打造东河五柳巷“中医街”、胜利河“美食街”、中河“南宋御街”等,重现了历史商业街区的繁华。促进了旅游文创产业。增设纸伞、刺绣、扎染等一批非遗体验点,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市民游客的获得感,河道滨水成为城市旅游的“金名片”。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
2016至2017年,我市连续两年荣获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一大批河道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浙江省十佳民生工程”。人民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对治理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各级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2018年10月,杭州城市河道建设管理标准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标准。“滨·水同治、人·文共美”的杭州河道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