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时代巨变 红船依旧
发布时间:2018-06-27 07:23:01

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东南方向,一条飞檐斗角的画舫船,在湖光山色中默默停驻。95年前,就是这样一艘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画舫船,孕育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一条画舫船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由此,中华民族的命运得到改写。

九十五年间,从战火纷飞到飞速发展,从风雨飘摇到岁月静好,嘉兴和南湖早已旧貌换新颜,唯有画舫船不改旧颜,一如中国共产党人不改初心,秉承“红船精神”,筚路蓝缕,一程又一程,开创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时代。

永不“褪”色的红船

这几天,浙江嘉兴南湖,尽管天气闷热,但人气依旧居高不下。乘一艘画舫从渡口出发,犁开漫漫水波,朝着湖心岛驶去。近了,近了,“看,那就是红船!”突然,船上爆发出一阵赞叹声。停驻在湖心岛南堤水面的红船离岸咫尺,船头向东,在阳光下的照射下,通体流转着褐色的光芒。

时光倒回至95年前。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一大,何以选择嘉兴?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晚年接受采访时这样娓娓道来:“我当时提议说,我的家乡嘉兴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从上海到嘉兴,只要两个多小时。如果在南湖租条船,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我在当地还有些人脉,万一出了事情,还有社会贤达可以帮忙。”

就这样,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岁月流转,当年南湖的游船早已绝迹,记者了解到,现在停驻在南湖的游船是根据董必武、王会悟等人回忆,又根据老船工、造船工以及游船主人的回忆,造的一条模型船,后来经过董必武等同志审定,于1959年仿制重造完工。

眼前这艘红船为中型单夹弄丝网船,船身全长约16米,宽3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中舱放一方桌,桌上摆设茶具,周围放着椅凳,前舱搭有凉棚,房舱设有床榻,后舱置有橱灶等物,船艄系一小拖梢船,为当时进城购物接人等所用。

站在红船前闭目冥思,95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仿佛呈现在了眼前:王会悟一面照料会务、烧水沏茶,一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船舱内,中共一大代表紧张地围坐在一起,最后轻呼出时代的强音:共产党万岁!世界劳工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由此,掀起了中国革命的漫天烽火。

没有一艘船,如红船一般,激荡着时代的巨变。围绕着红船,一群普通人倾注了心血,精心呵护着。

南湖革命纪念馆陈列文保部副主任张新志从1984年就开始负责红船的维修和守护工作。张新志告诉记者,红船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每年的7月25日以后,就要开始对红船进行修缮保养,每次修缮都将近600个船体部件悉数拆解,需要花费近50天的功夫。

“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又很自豪、振奋。”也正是秉持着这样一份责任感和荣誉感,已经年近花甲的张新志三十二年如一日守护红船,从不懈怠,即使是碰到恶劣天气,也从不退缩。2001年6月,因台风天气,张新志和同事们七天七夜不离岛,日夜守护着红船。在张新志看来:“红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圣物,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红船。”

南湖圣地旧貌换新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静卧在嘉兴城的南湖,过去曾以秀丽的风光享有盛名,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临湖吟咏,而现在,承载故事的南湖因这里曾经作为中共一大遗址而备受世人瞩目。

三十二年里,张新志在守护红船的同时,也见证了南湖的蜕变。“过去,南湖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船,湖域面积也很小,湖上有很多人养菱,还有渔民围起来作鱼塘,弄得水质也不好。”更让张新志揪心的是,碰上梅雨季、台风天,整个湖心岛都会沦为“泽国”,红船的守护任务也非常艰巨。

记者在一张19世纪40年代的南湖烟雨楼全景图中看到,整个湖心岛树木稀疏,湖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鱼塘,湖域面积远远不及现在。

随着排涝系统的完善以及五水共治的开展,改变,就如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在南湖上演。“慢慢地,南湖湖面越来越大,水质也越来越清澈,岛上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都变成了石板路。”让张新志欣喜的是,每年来南湖参观红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每年临近七月,南湖的客流就进入了高峰期。6月30日,记者在南湖湖心岛上看到,湖堤上,游人如织,红船前,人头攒动,一番热闹景象,这其中有革命前辈前来缅怀过去的,也有年轻人前来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红船精神的,不一而足。据悉,这艘带着革命印记的红船,每年都要接受数十万人的参观。

近日,武警嘉兴市支队的35名新党员就来到了南湖红船边,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特勤中队战士冯剑津坦言,在红船旁宣誓入党,就像是带领自己回到了那个“天下有责,匹夫兴亡”的年代,这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鞭策,“接下来,我一定把入党当成人生新的起点,沿着南湖红船的航向前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践行入党誓言,争当四有军人。”

在休闲旅游大热的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符号,南湖正焕发着新的魅力。尤其是近几年,经过资源整合、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南湖景区的范畴已由原来的“一湖一岛一船一馆”,拓展至“一湖两河三街区”,景区面积也从2.76平方公里扩大到5.5平方公里。

沿着湖边慢行,一路上,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假山长廊,江南园林的精致风光一览而尽。登上烟雨楼,二层的窗户半开半合,从中向外眺望,南湖湖面,碧波荡漾,微风吹来,略带清甜,远处,高楼林立,一座现代新城已然崛起。

作为中国革命的“红船”启航之地,如今的嘉兴,城乡和谐,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2年位居浙江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695∶1;民生福祉增进,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6万人和197万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等改革获批国家试点,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

“永不掉队”的中国共产党人

从50多名党员起步的弱小政党到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洗礼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探索……95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那艘红船起锚,秉承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筚路蓝缕,一程又一程,开创了如今的美好时代。

对于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岁月虽老去,信仰依旧在。今年92岁高龄的王继述老人14岁时参军,17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场战争的洗礼。老人说,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参战十年的苦与乐仿佛就在眼前。

1938年,王继述的家乡河南省杞县沦陷,日军残忍地实行了“三光”政策。当时只有14岁的王继述跟着家人踏上了逃难之路。逃难路上,浩浩荡荡近千人。然而丧心病狂的日军却瞄准无辜的老百姓,投下了一枚炮弹。瞬间,哀鸿遍野,死尸遍地。

“有一个小伙子推着独轮车,上面坐着他老母亲和孩子,一下子都没了。日本鬼子太可恶了,连无辜的老百姓都要害!”提及这段回忆,王继述不禁捏紧了拳头,捶了下座椅的扶手,“那时候,我就发誓,绝不能做亡国奴,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于是,死里逃生后的王继述就瞒着父母,和同学一起跑了六十里路,在傅集周边一个村庄里,找到了新四军游击队。可当时的王继述仅14岁,人还没枪杆子高,部队领导劝其回家。可王继述却犯了犟,执意要留下,最后部队领导只得同意,但有一个要求,要求王继述“不论是行军工作战斗,要永不掉队”。

戎马十载,王继述参加过大大小小近百次战斗,多次死里逃生,至今手上、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弹疤。王继述告诉记者,行军打仗的日子非常艰苦,都是靠两条腿跑,步兵跑到最后都成了“泡兵”,个个脚上都磨出了水泡、紫血泡,还有很多人脚上都是连环水泡,走起路来痛彻心扉。但正是凭借着“飞毛腿”的坚毅顽强精神,王继述从不掉队。

让老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打了胜仗回来,各村群众都敲锣打鼓赶来庆祝,部队驻地就像是娶媳妇、过大年一样热闹,部队和老百姓之间如亲人般心连心。

1951年,王继述赴嘉兴就职。在嘉兴的这些年,老人时常会去南湖,深情地凝视着红船,缅怀着过去的岁月。时光变迁,炮火远去,“永不掉队”这四个字却在老人耳边时时回响。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老人依旧不闲着,投入到了老年体协和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继续发光发热。有人说他“傻”,退休了还不享福,可王继述却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容易,是党的阳光,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奚金燕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