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画像
姓 名: 朱丽华
职 业:嘉兴市丽华推拿诊所所长、盲人中医师
个人荣誉: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嘉兴市“十大红船先锋”等。
践行感言: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2017年8月25日,在嘉兴市民政局六楼一间会议室里,市慈善总会专门为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举办的助学仪式正在举行,22名贫困生依次走到主席台前,从朱丽华手中接过了装着助学款的红色信封。
朱丽华和每一位学子握手,30多年的推拿职业生涯让她的双手绵软、有力,视力的缺陷让她的双手更加敏感,触摸是她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朱丽华询问每一位学子的学业,问得认真细致,她努力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着她自己无法跨越的学业彼岸。
助学仪式之后,朱丽华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演讲,她希望学子们不仅仅得到了她的金钱资助,更希望在她身上集聚多年的不屈力量能够得到传递。
“我曾和你们一样,有一个多彩斑斓的世界……”在朱丽华的轻声细语中,她30多年的人生历程在时光中流淌,学子们眼中闪出了泪光。
●践行者·故事
点亮心灯,双手创造出一片天地
嘉兴丽华推拿诊所位于市区禾兴北路,进门处,挂着一幅大照片,这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和朱丽华的合影,两人手牵手,笑容很灿烂。
“这是2011年10月12日晚上,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拍摄的。”朱丽华看不见这张照片,但清楚地记得当时牵手的感觉,“很温暖,见面的半个小时里,我们一直牵着手,话人生,谈理想。”
朱丽华18岁时意外失明,在她的一生中,张海迪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她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内心世界。”
朱丽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83年的那天下午,她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的高音喇叭下,广播里传来了张海迪的声音,“听了张海迪的故事,我告诉自己要好好活下去。”从那时起,朱丽华开始学习做家务,等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5年,朱丽华得到了到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一届中医推拿培训班的机会,对于一个后天致盲的姑娘而言,迈出家门便是勇敢的第一步。“盲人到了一个新环境,什么都要靠摸,加上生活完全要自理,磕碰、摔倒是常事。”朱丽华说,“学习推拿手法时,左手拉伤了,就用右手练,最后两只手都拉伤了,就忍着痛练。”
一年后,朱丽华学成归来,进入了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第一个任务是照料4名瘫在床上的脑瘫儿童。每天,她为这些脑瘫儿童进行推拿和功能训练,通过她的不懈治疗,一年后,4名脑瘫儿童竟都奇迹般地站立起来。
1988年,朱丽华接诊了一名4岁的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患儿,孩子送来时无法站立,白天,她为患儿治疗,孩子每晚哭闹,但只要朱丽华一抱,孩子马上就不哭了,“这一抱,就放不下了。”朱丽华既是医生又是妈妈,半年后,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竟能蹦蹦跳跳地上幼儿园了。
盲人学医不易,为了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朱丽华通过广播函授,向专家请教,学习中医课程,1998年,朱丽华拿到了执业中医师资格证书。这些年来,共有300多名脑瘫患儿经她双手治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2014年5月18日第24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在北京接受了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不置住宅,所得大多用于助学
朱丽华至今孑然一身,从未婚育,但她却有381个“孩子”——都是她资助过的贫困学生。
采访时,记者走进了她的“家”,这是诊所走廊尽头一个30多平方米的套间,房内陈设简单,一个大衣柜,一张桌子,一张床,还有一张废弃的推拿床,上面铺着报纸,被用来摆放杂物。
2008年,朱丽华创办了私人推拿诊所,由于医术精湛,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寻求治疗,每年收入不菲,光2016年一年,她用于助学的钱款便达40多万元,但她至今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买房有什么用?我又不去住,还不如拿来助学。”朱丽华说,她唯一的投资就是炒股,“做长线,不投机,股市里挣来的钱再用来资助学生。”
朱丽华助学始于1991年,当时她在嘉兴市福利院上班,每个月的收入只有70多元,她从广播里知道了“希望工程”后,通过残联组织捐出自己两个月的收入,资助了云南两位贫困学生。
此后,朱丽华开始频繁通过红十字会、团委等单位结对贫困学子,到了2006年,朱丽华结对学生的人数增多,当年她通过南湖区教文体局,结对了20名贫困学生,此后,数量逐年攀升。
2017年8月24日,朱丽华在记者的陪同下来到诊所楼下的中国银行,将1.4万元打入了嘉兴市慈善总会账户,对于朱丽华这样的频繁打款,连银行保安都已习以为常。
2016年,朱丽华通过市慈善总会,捐赠了22万余元,结对资助了46名贫困学子,当年还剩余款7万余元,去年,又有22名贫困学子需要继续资助,于是朱丽华又补齐了1.4万元的差额。
2017年朱丽华又参加了由南湖晚报发起的嘉禾绿荫行动,乘坐大巴来到龙泉市,结对资助了5名考入大学的贫困学子,同时,还和当地关工委商定了第二年的资助事宜,“那些山娃子读书不容易。”
每逢传统佳节,让她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这些学子的祝福短信,“我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不要有心理负担。”寒暑假,总有一些学子带着土鸡蛋等农产品到诊所来看望朱丽华,朱丽华往往会回报以数额不菲的红包。
“我自己没有机会升学,所以最见不得别的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就这样,朱丽华账户上的钱每年都如流水般流入贫困学子的手中。“我膝下又没有子女,留够吃用就行了,这一辈子就准备住诊所了,为了寒门学子的求学梦,我心甘情愿。”
党员责任,在无私奉献中闪光
2017年8月24日半夜,嘉兴忽降暴雨,朱丽华被雷声惊醒,她匆匆起床,挨个检查了各个诊室门窗,才又上床睡觉。在诊所,朱丽华既是所长,又是大管家,她事无巨细地照料着这个“大家庭”——因为诊所的所有员工,从收银员到推拿师,无一不是残疾人。
“我们诊所只招收残疾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朱丽华告诉记者,凡是来诊所工作的残疾人,她一律免费教学,实习期间一律免费提供食宿,实习之后去留自便。
熟悉朱丽华的人都知道,其实朱丽华开诊所并不是为了挣钱,她个人的开销很小,多年来总在用自己的所得和付出回报社会。
2006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朱丽华捐赠了1万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朱丽华在广播里听到了新闻,先到市民政局捐了1000元,之后,嘉兴市里号召党员交特殊党费,她又请人陪她到银行取了10万元现金,交到了市民政局。
“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朱丽华认为:“入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我所能做就是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党员只有在奉献中才能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