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昨天,再次和李鹏泽见面时,他已经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业务员了。“我已经顺利转正了,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他说。
李鹏泽,31岁,河南人,当过兵、卖过保险、做过维修,来杭州谋生刚满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他在某咖啡店做驻店配送员。如果不是3月4日浙江省疫情防控新闻通报会上社区网格员张杰的娓娓道来,可能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杭州城里还有这样一个脾气执拗的年轻人,而他和社区工作人员“不打不相识”的抗疫故事,也成了一桩美谈。
辨析题 “不愉快”的初见后,一大堆包裹让他明白该做些什么
1月24日,李鹏泽开始了春节假期。他原本的打算是留在杭州过年,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去西湖好好逛逛,可新冠肺炎疫情将他困在了位于三墩的出租房里。
2月4日,李鹏泽的烟抽完了,打算出门去补充一点“粮草”。可是,他刚走到小区门口,就被社区工作人员张杰和小包拦了下来。“小伙子,现在每户家庭每两天才能由一个人出去采购。”小包问,“我记得你昨天出去过了,是不是?”
“是出去过了。”李鹏泽倒没有否认,“但是,我现在就想去马路对面买包烟,不会走远的,要不你看着我走过去?”
“说了不行就是不行,放你出去了,其他人怎么想呢?”小包丝毫不肯让步。
“人家就出去一会儿,还管这么严干什么……”人群中,有居民替李鹏泽说话。
那是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的第二天,小包知道,不少居民还不适应防控规定,有一些抱怨的声音。她有点担心:有人带头不服从防控管理怎么办?眼前这个小伙子会不会是故意来捣乱的?
于是,一次持续几分钟的僵持发生在李鹏泽和两名社区工作人员之间,最终的结果是,李鹏泽见张杰和小包毫无放行的意思,只能扫兴地退了回去。
就在李鹏泽往家走时,他突然留意到路边堆满了各种包裹,一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弯着腰,在包裹中挑挑拣拣,然后一件件地往货架上摆放。“需要帮忙吗?”李鹏泽问道。
“好啊!你去跟门口的社工说一下就行。”志愿者站直身子,指了指正在小区门口值守的张杰和小包。看着不远处的两名社区工作人员,李鹏泽心里多少还有点疙瘩,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你怎么又来了?说了不能随便出去的。”张杰见李鹏泽去而复返,还以为他要“搞事情”。
“不是,我想做志愿者。”李鹏泽指了指货架,“我就是做配送的,这方面我有经验,能帮上忙。”
“你可以吗?”想起之前李鹏泽的态度,张杰有点不放心。
“姐,不好意思,我刚刚有点冲。我看你们真的不容易,工作难做,我应该配合的。”李鹏泽说得很诚恳,“我真的能干配送,就让我试试吧。”
看着满地待整理的包裹,张杰犹豫地点了点头。一个口罩、一副护目镜、一双一次性手套,当天下午,李鹏泽就正式上岗,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整理包裹、给隔离户送日常用品。
名词解释题 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这是他的职业优势
隔离户采购的物资往往是一家人数日的口粮和日用品,数量多、分量重,往往很难搬运。有时候,10箱矿泉水、50斤大米这样的“重型装备”,会让一些体力不足的志愿者看着“想哭”。
同样的问题,放到李鹏泽这里就好解决得多。他的感觉非常敏锐,总能准确迅速地分拣出一些特殊的包裹:老人用的、小孩用的、隔离户用的、特别难搬运的……“这些包裹其实很好辨认的,看他们买的是什么东西就行了。有些快递面单上直接写了备注,比如‘家里没奶粉了,有小孩,急用’。”李鹏泽说,“这就是我的职业优势,专业的!”
小推车是运送包裹唯一的工具,李鹏泽一般先把包裹搬上推车,再一路小跑地推着推车到各单元,挨家挨户地送上楼去。可是,货多人少,李鹏泽觉得这么干的效率还是偏低:“人家早上订的菜,总不能下午才送到吧?人家中午吃啥?”
为解决类似可能存在的问题,他找来两辆推车,一手推一辆,依靠臂力控制方向,效率总算是翻倍了。但有时货物实在太重,他就找来电动车,一手把方向,一手拉着推车,直接从地下车库上楼。
人心都是肉长的,每天要和隔离户打交道,任谁心里都会有点哆嗦。李鹏泽远在河南的父母知道他在忙活这样的事,一连打了几个电话来,劝他“不要凑热闹”。李鹏泽告诉父母,这不是凑热闹,自己当过4年兵,身体素质比大部分人要好,“就算被感染了,我反正是一个人住,大不了就待在房间里。他们(其他志愿者)家里都有小孩,这事不能让他们去,我得站出来。”
只要小区里还有包裹要配送,不管多晚、多累,李鹏泽都要做完了才回家,旁人是劝不动他的,张杰说他是“拧”,老家人则说他是“犟”。最忙的时候,李鹏泽早上7点就得下楼,要到晚上9点光景才能回到家里。他没出过小区,而手机显示的步数却有近2万步。
时间长了,李鹏泽赢得了一个雅号——“福星天使”。虽然李鹏泽长得黝黑壮实,似乎和天使的形象不太相符,但在志愿者们看来,李鹏泽的加入让物资配送压力大大减轻,他的确是个勤劳的“福星”。
多选题 出来闯不只是为了钱,也为了杭州这个家
元宵节那天,李鹏泽送完所有包裹已是晚上9点多。这是他有生以来过得最辛苦、最冷清的元宵节。小区门口的马路上空荡荡的,李鹏泽望着远处的路灯出神,突然很想念远在老家的父母、姐妹。“会好的。”他给自己打气。
回到家门口,李鹏泽看到门把手上挂着一份“便当”,伸手一摸,还是热的。那是一份出锅不久的汤圆,李鹏泽尝了一口,芝麻馅的,特别甜。他知道,这碗汤圆肯定是楼里的某位大姐做的。自从他当了志愿者,楼里好几位大姐都记挂着他的吃饭问题,每天都给他送好吃的,就挂在门把手上,有时还会送一些日用品,可就是没人留下过姓名。
“要不是这次疫情,我压根不认识邻居们。”李鹏泽说,那晚的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用“温暖”“幸福”无法形容的,是真切的善意,“大家都是很好的人,我感觉自己在杭州也有了家。”
为小区送物资的那段时间,业主群里时常有人喊李鹏泽,为他点赞,邻居们都叫他“小李”“小胖”。李鹏泽希望摘口罩的那天能尽快到来,他很想看看这些可爱的邻居,然后好好逛一逛自己待满一年的杭州城。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向好,小区里配送的活少了。李鹏泽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换一份工作。“我想提升一下眼界,出来闯不光是为了钱。”他说。
做外卖配送员时,李鹏泽把老客户的喜好记得清清楚楚。来杭州工作的第一个月,他赚到了4000元,从第二个月起,他的月收入再没低于10000元。每次穿街过巷,他听着耳边的风呼呼吹过,总能感觉自己的“状态条”被拉满了,“不太会感觉累,因为特别满足。”
张杰听说李鹏泽想换份工作,便托朋友帮忙物色。3月2日,李鹏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成为某金融公司的业务员。“做配送员不太需要和客户沟通,做业务员却需要经常与客户沟通,这不是我擅长的,我很想尝试。”对于新工作,李鹏泽充满期待,“不管是送外卖还是做业务,我都过得挺踏实的。”
新工作很忙,有时要到晚上9点才能下班,但不管几点下班,李鹏泽都会到小区转转,看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比如跟着小包去更换隔离户的封条。
“从小区到新公司上班不太方便吧?”有一次,小包突然问起,“要搬家吗?”
“不搬了,这里很好。”李鹏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