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7月30日下午1点46分,夏振辉的手机发出一声提示音。
小夏今年21岁,刚大学毕业,目前在西湖区某物业公司工作。当天上午,他一直忙着工作,午饭之后便累得犯困。他刚打算眯上一会儿,没想到被手机提示音打断了睡意。
“坏了,借我电动车……”小夏看了一眼手机屏幕,急匆匆地向同事要来电动车钥匙,拔腿就跑。同事还没来得及问他去哪里,他就已经没影了。
手机信息显示:公司附近的方家花苑,有人触电垂危……
5分钟赶到,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
小夏的单位距离方家花苑约1公里,跨上电动车那刻,他就在脑子里规划出了最快捷的行车线路。这样赶时间,原因只有一个——小夏很清楚,一旦伤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极其宝贵的,施救每晚1分钟,复苏成功的几率就下降10%到20%,5分钟内施救未展开,伤者成功获救的几率就微乎其微了。
小夏骑着电动车一路赶,终于来到事发现场。停下车,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时间——1点51分。和小夏几乎同时赶到的还有另一名接到手机信息的志愿者,他成了小夏的临时拍档。
事发现场是一处位于1楼的商铺,正在进行装修,触电的是一名肤色较黑的年轻工人。小夏听说,事发前,这名工人正在进行电气线路安装,由于没有事先断电,加上接线出错,工人触电倒地,不省人事。“我是红十字会志愿者,让我看看他。”小夏向触电工人的亲友表明身份后,迅速蹲下观察伤者的情况。
触电工人意识全无,呈喘息样呼吸,需要马上接受心肺复苏。快速做出判断后,小夏和临时拍档开始轮流对伤者实施胸外按压。“这是我第二次抢救类似的伤者了。”回忆起当时施救的情形,小夏说,“和第一次抢救相比,我当时心里沉稳多了。”
协助医生施救,这场接力赛跑赢了
很快,120急救车赶到现场,急救医生为伤者接上了心电监护仪。小夏和临时拍档停止了胸外按压,以便医生准确观察伤者情况。没想到,胸外按压刚刚中断,心电监护仪便发出了“滴滴滴”的警报声,现场气氛突然又紧张了起来。
“不要停,继续按,我们马上送伤者去医院用药。”根据医生的指令,小夏和现场人员合力将伤者抬上急救车,继续施救。急救车立即发动,往医院赶去。一路上,由于车速较快,车内空间又有限,车身一晃动,人在里面难以站稳。两名随车前往医院的伤者家属,一个紧紧抱住小夏的腰,一个用脚抵住小夏的脚,才让他勉强站稳。小夏找准位置,继续为伤者实施胸外按压。站着按压比跪着按压更消耗体力,没按多久,小夏便累得气喘吁吁,汗珠一颗接一颗地落在他的手背上,又滑到伤者的胸前……
“再坚持一会儿,我马上来替你。”急救医生正在和就近医院急诊科联系,眼见小夏体力不支,急忙要来接手。没想到,急救车刚好在路口过弯,在离心力作用下,小夏和医生都差点摔倒。小夏反应很快,一把抱住了医生的腰,又用脚抵住了座位,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就这样,他和医生轮流为伤者做胸外按压,直到急救车开进浙江医院三墩院区。
由于第一时间抢救得力,伤者在医院抢救5分钟后就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这场生命接力赛,志愿者和医护人员跑赢了死神。
小伙子原来是几个月前的“飞毛腿”
伤者获救的消息,小夏是事后才知道的。当天,急救车开到医院后,他就先赶回公司了。小夏到公司已经是当天下午3点半了,领导交办的事情还没完成。“回去晚了,领导给我打电话了。”小夏说,他只是向领导解释,自己有点事情要处理,马上就会回去,但心里还是很忐忑,毕竟自己是上班时间擅自离岗,“知道伤者脱离生命危险,我觉得就算被领导批评几句也无所谓了。”
作为一名95后小伙子,小夏已经不是第一次救人了。去年9月,他在拱墅区某小区抢救了一名心跳骤停的大伯,还因此获得了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的奖金。今年2月12日,正是杭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他将这笔奖金和自己攒下的工资一起送到了红十字会,并说明要捐给西溪医院感染科。当时,他将装钱的信封塞到了门岗保安手里,然后撒腿就跑。保安师傅不明就里,赶紧去追,结果也没追上。后来,媒体找到了小夏,小夏才说出实情:“实在不好意思,我是跑马拉松的,保安大哥再年轻10岁也不一定追得上我……”
小夏说,由于自己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经常听到有选手突发疾病猝死的事,因此,他在大学时期就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培训。去年3月,他又参加了西湖区红十字会的培训,之后又进入浙大户外安全急救队,成为一名志愿者。如今,他已经是浙大户外安全急救队的急救技能导师。
今年6月,小夏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工作,没想到,那么快就遇到突发情况,需要他紧急施救。“去年我下载了‘互联急救’APP,通过了审核,成了一名急救志愿者。”小夏说,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派出急救车后,APP会向事发地附近的志愿者推送求助信息,让伤者或病患有更大概率能在“黄金5分钟”内获得紧急救助,这套系统也是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之一。
“杭州是一座充满创造力的城市,急救技术和软件推广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急救志愿者加入进来,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小夏说。
网友评论
8月1日,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善城·杭州志》栏目发布了小夏救人的报道,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网友纷纷点赞小夏救护伤者的义举,同时也为杭州的城市智慧叫好。
网友“刘海”:这就是“后浪”,为小伙子点赞,也为杭州的城市智慧点赞!
网友“小妖”:小伙子真不错,急救系统也很赞,杭州真是一座科技改变生活的城市。
网友“凤凰于飞”:小伙子两次救人,真是天使在杭州啊!
另外,还有不少网友想知道在哪里可以参加急救技能培训,他们也想成为急救志愿者。记者了解到,有意成为志愿者的热心市民直接向所在区、县(市)红十字会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