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一诺千金,大概说的就是韩伦语这么仗义的朋友。
韩伦语是桐庐分水小源村的村民,他信守承诺,尽自己所能帮衬照顾着邻里家的老人孩子,至今已坚持近30年。
1989年,韩伦语与邻居赵敏华共同凑了4000元,合办了一家榨油厂。然而1994年、1996年,赵敏华夫妻先后因病去世,留下15岁的大儿子赵盛和7岁的小儿子赵康。
虽说家中并不富裕,但韩伦语和妻子田慧琴下定决心:赵家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您家担子我来挑!”在赵敏华母亲郑春英面前,韩伦语许下铮铮诺言。可郑春英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怕拖累韩家,二怕还不了情。她思前想后,又找上门:“伦语,算了,我还是退股吧……”
韩伦语腰板一挺:“敏华走了,厂还在。我不但要把厂办好,以后您有啥事,喊我声,我上门。”他说到做到,不仅榨油厂分红每年分文不少,赵家电灯坏了、屋顶漏了、老人身体不适了……不论大小,不管多忙,他都随叫随到。赵家的两个孩子,也成了韩伦语日日照顾的对象。韩伦语给赵盛、赵康零花钱,还作为“家长”去开两个孩子的家长会……在童年至成年的这段敏感而漫长的时光里,韩伦语叔叔成了这一对兄弟心目中温暖的“韩爸爸”。
毕竟不是一天两天,时间一长,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实诚的韩伦语和田慧琴只有一个想法:要撑住,大不了自己再多干点。榨油和做木匠不在话下,养猪、养蚕、酿酒、当兽医样样精通、样样坚持。家里的三亩地从未荒废,轮种玉米、油菜、土豆……夫妻俩早起晚归,辛勤劳作,四季轮回。
2015年春节,赵盛带女友回家,结婚一事被摆上了议事日程。这是大喜事,可赵家人的心结未解。正如赵盛所说:她不嫌弃我,我已很内疚。如果在泥瓦房内结婚,太说不过去了。老太太郑春英也担心:前年夏天,连续雨天,老房屋顶再次漏水,泥墙多处现裂缝,幸好当时有韩伦语第一时间补救,但房子成危房已是不争事实。
本想再缓一缓的赵家人,这次再也缓不起了。大年初三,赵盛向“韩爸爸”直抒难言之隐。韩伦语想了想,一拍大腿,“造”字脱口而出。
可造新房起码要30万元,从哪来?贷款不成,还得自筹。第一次筹钱,韩伦语一个一个电话联系,组织赵家亲戚开家庭会;同时,韩伦语还要包办设计、进材料、找工匠等工作……有时,郑春英不忍韩伦语这么辛苦,几次对他说:“房子能住就行,样子不用讲究。”“那哪行呀,新造的房子,怎么能让你们住进去就过时呢!”2015年7月,赵家搬进新房时,伦语还把榨油厂的分红6000元钱送到了郑春英手中。
如今,赵康和赵盛都在湖州打工,86岁的郑春英独自在小源村生活,平日里,韩伦语帮着打扫卫生、烧烧饭,有啥事情还是随叫随到。
“我们印象中大部分关于父亲儿子的相处模式,几乎都是韩叔叔给的。虽然血缘上不是‘爸爸’,但心里面早就是了。”赵盛赵康两兄弟也在心里许下承诺,“韩叔叔哪天老了走不动了,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你,一如当年你为我们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