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又救人了”8岁男孩一篇日记“曝光”医生妈妈救人义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08 09:45:00 星期四   

“妈妈又救人了!”这两天,8岁男孩写的一篇日记,在杭州各大医护群里“火”了。男孩名叫扬扬,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医生妈妈在清明小长假期间的救人义举。

4月5日这天,母子俩和朋友在西溪湿地游玩,路遇一位因吃清明团子窒息倒地的86岁老太。危急之下,扬扬妈妈凭借专业技能,徒手取出卡在她咽喉部位的清明团子,让老人转危为安。

昨天,这位救人的妈妈被不少同行认了出来,原来,她是浙大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麻醉主治医生杨慧玲。

“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 女医护游玩听到呼救声

4月5日,正值清明小长假期间,杨慧玲和手术室同事徐秀健主管护师、张宜副主任护师相约,带着孩子一起到西溪湿地踏青。

“救命,快来人帮忙啊,这里有人晕倒了!”下午1点半,吃过午饭的三位女医护正在绿堤景区赏玩,忽然听到百米开外的湖边传来阵阵呼救声。有着多年职业素养的杨慧玲和同事马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过去。

眼前的景象让杨慧玲有些紧张。一位身材瘦削的老太躺在地上,边上三位同行的姐妹着急万分。救人要紧!平时密切合作的三位女医护现场迅速分工,张宜看护安慰几个小朋友,杨慧玲立即俯下身为老太检查。

“我拍拍老人的双肩呼喊,没有回应,看她口唇发紫,呼吸微弱,我马上检查颈动脉和手腕脉搏,发现还能触及搏动。”杨慧玲判断,老人不是心血管意外,暂时不需胸外按压。

陪同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当时,我们正在吃午饭……”杨慧玲怀疑,问题可能出在呼吸道。

现场急救临危不乱 徒手掏出老人咽部清明团残渣

顾不得地面脏乱,杨慧玲立即跪地为老太急救。

“我抬起老太下颌骨,打开她的口腔,发现老人嘴里有许多食物。”杨慧玲和上前帮忙的徐秀健默契配合,徒手掏出了一些西红柿和清明团残渣。

老太的呼吸似乎有所改善,但细心的杨慧玲发现,几个深长呼吸后,老人的呼吸运动仍然不规律。她再次深入探查,发现老太咽部深处还有异物。

“伸进老太咽喉部,又挖出了一块直径三四厘米的清明团残渣。”再观察,杨慧玲发现老太的呼吸明显好转,口唇也逐渐有了血色。

10分钟后,救护车赶到,杨慧玲和同事这才长舒一口气。

“回程路上,我和同事说到老人吃清明团子噎住了,儿子听到后立即蹦出一句‘那得赶紧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回来还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杨慧玲说,“这次户外急救,孩子耳濡目染,是一次最好的正面教育。等他再大一些,我会教他学习如何正确急救。”

儿子眼里的“超人医生” 她曾首批主动请缨进入抗疫一线

“妈妈又救人了,她是最棒的。”在8岁儿子扬扬的眼里,妈妈除了做饭好吃,还是一位“超人医生”。“周末,她经常一个电话就被叫到医院抢救病人,我也慢慢习惯了。”

从医十年,作为一名80后共产党员,临危救人是杨慧玲的工作常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她第一批主动请缨进入抗疫一线,接连参与了三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阑尾炎手术。

同事们眼里的杨慧玲,也是一位工作认真、为人热情的好医生。这一段抢救过程只有短短20分钟,但事后,杨慧玲和同事的事迹被人转发到了微信群,迎来无数赞许。

遇上突发疾病的路人,如何急救?杨慧玲说,可以首先判断患者有没有脉搏,再看看呼吸。如果摸不到脉搏,应该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如果进食时突发卡喉窒息,患者还没晕厥,可以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施救;如果患者窒息晕厥,不建议进行人工呼吸,应减少搬动,立即拨打120。

延伸阅读:

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无法进行呼吸,故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发明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有效的抢救方法之一。1974年他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其原理主要是冲击患者的上腹部,令腹部的膈肌迅速上抬,胸腔的压力突然增加,从而给气道一股向外的冲击力,可以促使梗塞到气道的异物排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沈文礼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