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鹿门书院,沉寂100多年后重新开启
发布时间:2018-07-11 15:10:08

一座穿越千年的书院,吐纳诗书与风云。6月23日,在沉寂了100多年之后,目前绍兴唯一遗存的“千年书院”——鹿门书院重开,这是该书院自清末以来,首次开课。

位于嵊州市贵门乡的鹿门书院,南宋弦歌,而今重开,一月一期。由此,传统书院的复兴与传承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从唐朝发轫,到清朝结束,再到今天的重新兴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书院的历史文脉如何与现代生活完美对接?书院当下如何保留其原有的“精神家园”功能?书院文化又如何从古风中孕育新蕾?

6月28日,记者走进嵊州鹿门书院。围绕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

千年书院 文脉犹存

嵊州城西南35公里处的贵门山上,坐落着一座千年学府——鹿门书院。

车到贵门乡贵门村,骄阳悬挂在清气盈盈的天空中,光线透过苍松翠柏,在鹿门书院的屋脊上淡妆浓抹。

贵门山巍巍,南山湖泱泱。鹿门书院,在此一方。雕梁画栋,黛瓦飞甍。

高山仰止,站在书院的门前,仿佛能看到800多年前文人们穿梭其中,闲庭信步的场景。步入书院,山峦耸立风景旖旎,古韵书香氤氲其间。

千年鹿门,与一位大先生有关。这位大先生便是鹿门书院的创办人——南宋理学家吕规叔。

吕规叔,原籍安徽寿春,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娶剡之过氏为妻,致仕后迁居鹿门。出身于“文献世家、中原望族”的吕公,秉性正直,素来志存高远不随流俗,面对女真贵族的剽悍铁蹄,面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义无反顾地跻身主战派行列。在遭弹劾后,他毅然辞去监察御史一职,归隐以青山翠岭、清流映带著称的剡之鹿门山(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其时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南宋淳熙元年(1174),吕规叔呕心沥血创办鹿门书院,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

书院建立后,著名理学大家、时任浙江道常茶盐史的朱熹讲学来了,宋理学浙东学派的扛鼎人物吕祖谦授课来了,吕公之子、曾任淮南安抚使的吕祖璟也弃官而至。于是,浙东诸州学子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竞相前来,书院声誉鹊起如日中天。

鹿门书院为当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一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新政下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作为旧式教育的鹿门书院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6月23日,鹿门书院重启。吕氏后裔吕红蕾上了书院重开后的第一堂国学课,讲的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的著作《笠翁对韵》。

上课之前,学生们在祭拜孔子、朱熹、吕规叔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万分虔诚,大家默契地安静了下来,这是对于传统文化心怀敬重的最好证明。这一刻,书院虽然褪去了千年之前的喧嚣,但是文脉犹存。

吕红蕾是嵊州鹿山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她和来自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的妹妹吕群芳都潜心于国学,热心致力于公益读书会。

10多年前,吕红蕾游览过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得知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岳麓书院成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她忽然想到:800多年前,朱熹也来过鹿门书院授课三个月。“说明我们的鹿门书院是藏在深山的一块璞玉,作为贵门人应该守护好这块璞玉。”吕红蕾说。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一帮土生土长的贵门初中同学小聚在鹿门书院,听吕红蕾聊《笠翁对韵》。当吕红蕾讲到“柳树”的典故时,顺便提及重庆的“杨柳街”地名。忽然,很多素不相识的游客中有人高喊一声很地道的重庆话:“要得!”一打听,原来这人还真的是重庆人,因为妻子的外婆家在贵门,所以来鹿门书院游玩。

“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无处不在。”在吕红蕾眼里,单是贵门乡本身培养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乡情讲师团”,很多有情怀的公益人士也愿意助力鹿门书院“复兴”。

78岁的贵门村村民过喜堂,是鹿门书院的管理员,守护书院已有10多年。每天他都要去书院走上一圈。在书院的游客登记本上,他每天都会记录游客的数量。“每到节假日,前往鹿门书院参观的游客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上千人。”

“鹿门书院重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摸索,我们希望通过常态化持续性的开课,传承先贤文化精神,帮助学生、村民、游客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贵门乡文化站站长赵喆说,书院重开后,一月一期,时间定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今后,重开的鹿门书院将努力遵行古训,把书院办成讲习国学的课堂、雅聚交流的场所。

绍兴书院 越地精神

说起来,书院淡出人们的视线已有多年。

自唐宋始,书院一直是古代一种有别于传统官学(国学、乡学、社学)和私人授徒(私塾)性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历史上四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扎堆过众多名儒讲学。书院传统在清末被斩断,取而代之的是全盘的西方教育体系。

对于绍兴的书院历史,绍兴稽山书院执行院长潘建国娓娓道来。

绍兴自古素以理学昌盛,书院繁荣而著称于世。绍兴真正以讲学为主的书院,出现在宋代。

北宋时,社会太平,绍兴士子求学心切,书院开始兴起。当时的山阴陆太傅书院、稽山书院、新昌鼓山书院,成为绍兴境内最早的讲学之所。南宋时,私学勃兴,见诸方志的绍兴书院不少于12处,吸引了朱熹、吕祖谦等大儒在此讲学。

明清时期,绍兴书院又达高峰。王阳明、刘宗周等理学家回乡创建阳明书院、证人书院,并著书立说。后人黄宗羲、全祖望、钱德洪、蒋士铨等人设坛讲学,发扬王学。当时绍兴书院多达40多处。

潘建国说,绍兴的传统书院中,名气最大的是稽山书院。北宋范仲淹在府城卧龙山西岗(今府山风雨亭)成立了稽山书院,后来南宋朱熹曾到这里讲学,故闻名遐迩。到了明代,王阳明的到来,让稽山书院再度辉煌。明嘉靖二年(1523),南大吉任绍兴知府,他办的第一件大事是重修稽山书院,为阳明先生讲学传道提供了最好的场所。王阳明居越六年间,倾情传习弟子“致良知”,众多学子从各地来到稽山书院听讲,影响遍及全国。百年之后,阳明的追随者刘宗周创办了蕺山书院,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

在潘建国看来,绍兴有着灿烂的理学文化,王阳明曾在绍兴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2014年,稽山书院正式复院。复院后,稽山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大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文化论坛,再兴越地讲学之风,提升杭绍地区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会稽山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两届。第三届会稽山论坛今年10月将在稽山书院举行。通过举办会稽山论坛,旨在重新撑起绍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重塑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

“书院对古代读书人而言,绝对是精神与灵魂的家园。随着时代发展,其使用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中。”潘建国说,通过复兴书院,集合绍兴地区对阳明心学感兴趣的力量,一方面推动民间力量在绍兴文化遗产继承和绍兴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将稽山书院建设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绍兴城市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郑余老师对书院颇有研究。在她看来,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书院也是绍兴重要的文化符号与独特元素。她认为,对于与书院有关的历史遗存,要尽力加以保护、修缮;对于有条件的书院遗址,也可以适时、适量地恢复、重建,以唤起现代人对先贤的崇敬之心,从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提升绍兴文化软实力。“绍兴书院代表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生生不息的越地精神。”

赵喆说,吕规叔潜心研究理学,以兼收并蓄的吕氏家学教书育人,吕学又称“理学名宗”,鹿门书院就有这样的匾额挂在讲堂门楣上。传袭千年的书院形制虽已不复,骨子里的精神却仍未消散。

书院复兴 薪火谁传?

在古代,书院既是学校,也是研究院、图书馆,当然也是发表学术见解、传播思想成果的一方圣坛,教人“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是知名儒学专家,研究儒学和书院已有数十年。他说,古代书院提倡自由讲学、兼容并蓄。书院教学是以人为本,以道为中心自学和独立研究,师生共同起居,悠游山水,质疑问难,相互启发。

今天,当人们用探索的眼光审视先贤们留下的种种文化印记时,那隐藏于深山乡野的一座座书院,虽几经兴废,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古代,书院究竟有何功能?张新民说,一是传道,搁在当下,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讲学,宣扬各家思想;三是刻书、印书,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四是祭祀功能。

“在当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中,书院复兴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书院教育打破了阶层地位的枷锁,以将人培养为善良的人、贤达的人乃至圣人为目标,这必将推动社会进步。书院从始至终承载的儒家文化,正是仁义礼智、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包容利他等内心道德品质的塑造,正是礼贤下士、大公无私、知行合一的君子教育。“道德建设是每一秒钟都要挂在心上的,不是大学毕业就结束了,书院的存在即弥补大学以外的空间。”

但张新民始终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代书院的复兴引领,并不单单是书院的房屋修缮,关键在于人。要有人敢于做当世的王阳明、朱熹和周敦颐,那种高洁无私的情怀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张新民说,如今有些书院为了生存,打着“书院”招牌,忽视国学传统教育,取而代之则是职业教育、学生培训机构,“虽然美其名曰‘书院’,其实文化精髓已荡然无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传承古代书风,推陈出新,发展现代文化?他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面对新形势,书院可办成国学讲坛,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学者、名人开讲授课,或者邀请一些地方官员讲讲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并且探索各种有益的形式,以一种公益的方式,传播、推广古城文化。

他表示,传统书院生存发展,除了硬件基础设施的恢复之外,在软件方面,即书院精神与灵魂,也要有一定的保护与延续,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对于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我们这一代,也需要下一代,下下一代共同薪火相传。”

在潘建国看来,当下书院发展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书院应该是公益性的,现在国内有2万多家各种名目的书院,而其中的大量书院其实不符合书院精神。二是书院讲些什么的问题,那就是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文化思想。三是要肩负起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

嵊州市贵门乡副乡长钱慧颖说,书院是传承文化、思想、礼仪的地方。当下书院到底应当如何发展,总体而言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有赖我辈尝试、实践。”

记者手记

复兴书院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风雅;有一所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

虽然大部分书院如今已物是人非,不过,对于绍兴而言,书院并没有走远,它始终带着触手可及的温度。

绍兴有文化讲堂,有读书论坛,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书院,不能代替书院所拥有的独特“气场”。

近些年来,绍兴书院文化在历经长时间沉寂后开始悄然复兴。稽山书院自2014年正式复院以来,先后迎来很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讲授国学文化,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城市名片。

无论是鹿门书院,还是稽山书院,本身就寓意着古典与现代的一次握手,显示了绍兴对于文化吐故纳新的胸襟与姿态。这不仅仅意味着绍兴文化服务生态进一步丰富,也让人看到,城市的书院文化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与发达。

书院的重开和复建既可以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发挥书院祭祀、讲学、藏书、兴教等社会功能,吸引着人们前来寻古、揽胜、学习、游玩。无论是“文人雅意”还是“平民趣味”,在这里都能让心灵得到放飞。

书院的复兴,不止于教书育人,它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资源,从传统书院吸收精神营养,赋予新时代意义,以其坚定的传承之心和各自的服务理念,折射于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及文化领域。

“愿为城市聚文气,敢教乡野吹雅风”。书院植根于地方,让下一代浸润在书院的精神之中,让他们不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人文、思想以及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童波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