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中央确定了七条路径,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文化兴盛为何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其一,乡村振兴战略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偏废;全面小康的生活也必然包括文化生活的小康,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广大农民能否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难以想像,如果经济上去了,农民的钱包鼓了,但他们在精神生活、文化素质上依然停留在“贫瘠”的层次,这样的“振兴”是我们想要的吗?其二,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既需要政府大力投入、科学决策,需要城市反哺乡村,但同时也需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启民智,拓宽农村居民的视野,让他们在知识上得到更新,在思维上与外部世界接轨。当然还有其三,那就是找回曾经失落的乡村传统文明,传承乡村文脉,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战略所涵盖的,绝不仅仅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落后阶段的乡村。一些先富起来的乡村,富裕程度相对于城市居民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乡村,要说它们还有什么短板,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地区,乡村富起来了,但乡村文化却衰败了,乡村文明出现了断层,乡村生态遭到了破坏,这些乡村就亟需要补上“文化”这堂课,让精神文明的发展赶上物质文明的步伐。
自2013年起,浙江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这些礼堂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以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为建设内容,构建具有“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农村新型文化体系,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作为发达地区的浙江农村,文化建设所发挥的,就是补短板的作用,就是推动农村从经济上的“局部小康”走向文化、生态、治理等等的“全面小康”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乡村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与回归,而必须将其放在更广大的时空坐标中,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我们喜见乡村重现白墙黛瓦、古道热肠,但更期待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是与现代、与世界接轨的,他们身上既要具有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同时也应该闪耀着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光彩,他们应该是新时代中国全新型的一代农民。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的“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要求中也已经明确体现——“传承”之外,还必须要“发展”、要“提升”。
文化建设之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仿佛鸟儿要有翅膀。只有插上翅膀,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