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农情,点金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18-09-12 11:15:34

站在自家的桑树园里,65岁的胡福良觉得,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太长见识了”。特别是女儿胡芳回村后的这6年,“农民”这个词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胡家父女现在经营着“蚕宝宝乐园”,还和村里的养蚕大户联合成立了杭州富阳宝鑫蚕桑专业合作社,从蚕种选育、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缫丝,到生产、销售蚕丝制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蚕桑产业链,横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等多个领域,全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农民就是种地的?这种说法早就过时了。

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杭州的“乡间小路”在过去40年中越走越宽。传统农业中注入了技术、文化、创意、互联网等新元素,一幅幅“富村山居图”在杭州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延展。

老农民胡福良

我连打字都不会 但还是想走电商的路子

我是1954年出生的,大半辈子了,一直待在农村。

记得我20岁出头时,国家实行的还是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制,村里每户人家都要出工。我是做油漆工的,每年要出360个工,没时间出工就每年交给生产队330元钱,生产队算我出330个工,剩下30个工就在“双抢”的时候割稻子、插秧补上。

1978年,改革开放了,开始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我觉得自己以后可以想种啥就种啥,农闲时还可以做生意、打零工,时间都是自己的。

我家当时有五口人,分到了四亩地。我用两亩地种稻子,管一家人吃饭,另两亩地就种桑养蚕,再把蚕茧卖给供销社换钱。就两年时间,我家新盖了一幢两层的房子。

到了2000年前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50公斤蚕茧,供销社给我们的价钱是500元,但市场上可以卖到800元,相差300元啊!我们就开始动脑筋,想自己拿蚕茧出去卖。我们问了工商部门,原来只要成立合作社,就可以自己卖蚕茧了。2007年,我就和60多个村民一起成立了杭州富阳宝鑫蚕桑专业合作社,自己做蚕茧生意。

2008年,我又干了一件事,就是承包了村里的荒山,全部用来种桑树。因为那时候,国家强调土地可以依法流转了。

种桑养蚕做大了,我开始做蚕丝被生意,还开了第一家蚕丝被实体店。那时候,我知道淘宝电商已经很火了,虽然连打字都不会,我还是觉得必须要走电商的路子。

我女儿当时在外贸公司上班,我和她商量,让她回村里来帮我。这几年,女儿帮着我开起了“蚕宝宝乐园”,做的是采摘和休闲旅游。我们的蚕丝被实体店也开出了第三家,女儿在淘宝上的生意也做得很好。小辈们的农民,已经当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新农人胡芳

站在父辈的肩膀上 我们建设的农村不一样

2003年,我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去外贸公司工作,一干就是9年。2012年,我爸希望我辞职回村里,帮他做电商,一起卖蚕丝被。

说实话,刚从城市回到农村,我真的不适应,做农民很苦很累。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村子已经大不一样,我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记得小时候,村里一年只能养两季蚕,蚕宝宝娇贵,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现在,我们搭起了大棚,一年可以养七季蚕。最冷和最热的那两个月,我们拿大棚来种草莓、蔬菜,一样可以创收。

桑树的品种也在变化。小时候,我家种的就是普通桑树,现在,富阳区农业局、杭州蚕种厂给我们村提供技术指导,我家“蚕宝宝乐园”里的桑树有了两大种类:一类是叶片大、肥、厚的桑树,专供养蚕;另一类是桑葚甜、鲜、大的桑树,供游客采摘。有了这两种桑树,“蚕宝宝乐园”成了集传统农业和新型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家庭农场。

养蚕赚钱的模式也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是自己养蚕自己卖蚕茧,现在,我们把蚕种和养蚕的方法交到村民手里,委托100多户村民养蚕,等蚕茧成熟了,我们就去收购,做成蚕丝被。规模化经营下,村民收入多了,蚕丝被的产量也上去了。

当然,给村民收入带来最大变化的,还是电商。我爸这一辈农民基本不懂电脑,我回到村子后,开始在淘宝、微信上做蚕丝被生意,很成功。后来,我又通过网络,打响了“蚕宝宝乐园”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度假,今年桑葚成熟的时候,乐园里天天爆满。

我爸这一辈农民靠勤劳打下了村子发展的基础,作为“农二代”,我们这一辈新农人就是要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把祖祖辈辈赖以生活的土地打造得更有生气。

新时代·新农人·新转型

不是农民的“农民”,点金这一方绿水青山

如今,和胡芳一样自带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群体基因的新农人,正为杭州农村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他们也许不是农民出身,却立足农村,各展所长,在这一方绿水青山间点石成金。

老渔民改行乡村文化推广员

“授人以渔”有了最佳新解

54岁的郑新发不做渔民已经很多年了,如今的他是淳安县界首乡严家村的文化推广员。严家村的渔民数量占全县渔民总数的四分之一,郑新发深知,千岛湖的好水不仅能养好鱼,还孕育了优秀的渔文化。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郑新发申请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大礼堂,展示114种千岛湖野生鱼和各类捕鱼工具,走出了文化兴村的第一步。

如今,严家村迎来了新的机遇——2022年亚运会,严家村将成为分会场,自行车、铁人三项、公开水域游泳等项目的23块金牌将在这里决出。从以渔为生到因渔而兴,传统的小渔村里奏响了新时代的“渔歌唱晚”。

传统糕点传人兼职电商领头人

杭州特产就此飞出国门

90后姑娘李婷是余杭区塘栖镇法根糕点的传人,除了传承父亲的糕点制作技艺,她还关注到家乡特产枇杷的销路问题。枇杷味美,但保鲜期不过短短3天,长途运输是个问题。为此,李婷想到了电商和现代物流。她拉着果农们组建了一个电商训练营,手把手教大家做枇杷电商生意。电商兴旺了,EMS、顺丰等物流企业自然到塘栖扎下营寨。

如今,省内的客人想吃枇杷,早上下单,晚上就能收货;省外的客人下单,隔天上午也能吃到新鲜枇杷;就算是新加坡的客人“叫外卖”,也能在枇杷保鲜期内听到快递小哥的敲门声。

贸易公司老板转型农场主

荒山挂出了“金果子”

10年前,潘浩亮还是某贸易公司的老板,因为对酒庄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他相中了余杭区径山镇四岭村的一方好水。靠着贸易公司的利润贴补,潘浩亮在村里办起了“爱比利·山果湾农场”,先后引进44种葡萄,并留下了22种适合四岭村的品种种植,将一片荒山变成了挂满葡萄的“金山”。

如今,葡萄园里经常是人头攒动,转型为新农人的潘浩亮一边招呼游客,一边和村民一起采摘葡萄,准备酿造今年的葡萄酒。他的百年酒庄梦和四岭村的乡村振兴梦,已然融为一体。

女大学生当起民宿老板娘

家乡就是“诗和远方”

去年,桐庐莪山畲族乡戴家山村的姑娘邵婕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将自家祖屋改造成了“戴家山8号”民宿。祖屋背后是一片竹林,山风拂过,林间便传出“沙沙”的响声,与林边小溪的流水声交织出浑然天成的乐章。“这不就是很多人寻找的诗和远方吗?”邵婕说。

随着民宿业的不断发展,戴家山村这个原本只有13户常住人家的小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先锋书店来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从曾经的“空心村”,到如今的“网红民宿村”,畲乡风情与畲乡文化正随着游客的脚步,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玲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