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上城区中山中路261号,一幢三层的西式古典建筑总会吸引往来行人的目光。这栋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浙江兴业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商业银行之一。如今,这里已是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时代变迁,那栋建筑依旧,金融服务却在不断升级。
1985年,中国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大门前,聚集着购买有奖储蓄的长长队伍。
浙江银行服务由此开启
张辉是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的综合管理部主任,从1986年毕业至今,在这家银行网点工作了整整30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银行并没有“金饭碗”的美誉,去银行工作也并非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他笑着说,“在那个年代,大家都优先选择进入国营单位工作,当时我们班上就有不少同学去了一些国营企业。那时银行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饭碗’的说法,国营单位才是最吃香的,大家都抢着去。”
根据就近分配的原则,张辉被分配到工商银行杭州市分行营业部(后改成“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从最初的会计,到固定资产管理,再到如今的综合管理部。在他看来,这30多年来,这幢建筑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内部的一些格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这里是浙江最早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的旧址所在。在清末民国时期,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人称为“南三行”。1907年,浙江兴业银行由浙江铁路公司等单位设立,主要经营工商业存放款、发行银行券、储蓄、外汇、仓库等业务。
当时的浙江兴业银行,内部格局安排十分合理。一层安排营业及办公用房,二层供住宿与阅览,三层用作藏书、健身与娱乐,地下层为金库。相比现代落地窗式的银行柜台,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的柜台显得与众不同,一楼大堂内仍是厚重的木质柜台,颇有历史的厚重感。
“浙江兴业银行当时就提出了‘振兴实业’的发展宗旨,和现在的金融服务实体理念不谋而合。” 张辉介绍,当时修筑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浙江兴业银行联手浙江实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共同出资200万元,其中浙江兴业银行的出资就达到了100万元。
现代金融服务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栋极具金融基因的建筑,上城区政府集思广益,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了保护与发展这个重大课题。对于网点的保护,也是张辉多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98年这里进行过一次‘大修’,之后就没怎么改动过。建筑类文物的主要危害是火灾和改建,网点都是以‘多花钱、少办事’为原则,以最大程度减轻装修对文保建筑的危害。”
今年73岁的樊玲娟老人,居住的房子与这幢建筑仅一墙之隔。在她看来,“银行还是老样子,服务更好了,能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多了。”说起与这家银行的故事,她缓缓说道,“年轻的时候,大家条件都很差,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存银行。记得1969年的时候,我的工资每个月是20几元。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条件才有所改善。”
“我第一次去银行办理业务是在1988年”,老人回忆,丈夫下海做生意,需要开办银行卡,就去了这家银行网点办理了银行卡。“那个时候,银行存款利息很高的,一年期利率有12%,五年的话利率有18%。除了存取款,也就是购买国库券了。当时单位要求每人购买100元的国库券,很多年轻同事家里条件差,国库券一买就要存3年,大家也不太愿意。他们85折想卖这个国库券,我就买下来了,相当于赚了一笔。”
说起这家网点的“变”与“不变”,樊玲娟老人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理财的产品很单一,哪里像现在这么丰富。现在买理财,还会有理财经理会专门为我服务。” 如今,在上城区政府和银行网点的共同努力下,这栋特殊的建筑不仅保留了其原本作用,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愈加历久弥新,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继续发挥金融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