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探寻余杭红色光辉历史| 径山
发布时间:2019-11-14 19:00:00

余杭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分布在余杭的各个角落,我们策划推出“探寻余杭红色光辉历史”系列,让我们一起探寻近代以来余杭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红色光辉历史!

径山

程全昭墓

位于径山镇潘板桥村夹坞里。

程全昭(1915-1981),她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程全昭墓

1935年,创立了浙闽革命根据地的方志敏被俘后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在狱中,方志敏笔耕不辍,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当时住在杭州市劳动路的程全昭受年轻的时恋人高家骏的嘱托,来到南昌接受了将方志敏书稿带到上海的秘密任务。程全昭化名李贞,冒着极大的风险辗转来到上海,将方志敏的书稿送到李公朴、宋庆龄、鲁迅处,送给邹韬奋的一份则交到了章乃器夫人胡婴子的手中。

不久,方志敏被国民党杀害,亲身实践了自己“奋斗到死”的誓言,他留下的珍贵书稿正是仰赖程全昭等人的努力,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整个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1981年2月26日,程全昭去世,享年66岁,安葬于余杭老家潘板。墓于1996年3月重建,占地约30平方米,用混凝土砌筑,墓顶略呈“凸”字形,左右作八字墙,有三级石阶,墓前为平台。

2004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联芳墓

位于径山镇小古城村金钟山南麓,蓬崇46-1号以北。

沈联芳(1870-1947),名镛,浙江吴兴人,曾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闸北市政厅厅长、苏浙皖丝茧公所董事长、上海总商会副会长。

沈联芳墓

抗日战争时期,拒绝出任伪上海市副市长,为国人所称道。墓建于民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时期遭严重破坏。墓面残破,墓碑仅存下半段。碑文由楷书,竖向阴刻,已残缺不全,仅存“市政厅长沈联芳先生生圹”“□公继配高太夫人之墓”“人□葬侧室周夫人生圹”“东三省筹边使余杭章炳麟题”。现墓地两侧围墙为原物,墓室后期重新建造,墓碑由沈联芳孙辈于1991年11月重立。为研究民国时期名人章太炎与沈联芳提供了实证。

金秀林烈士墓

位于径山镇双溪村门家坞南麓,南临新修的门家坞道路,三面环山,坐西南朝东北。

金秀林(1917-1945),原籍湖州市,从随父母迁居双溪高塘坞。1939年春参加抗日活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黄湖中心区委组织委员,并负责秘密联络工作,曾两次被捕保释。

金秀林烈士墓

1945年春,带领新四军某部挺进解放余杭县西部山区,随后在抗日民主政府临余办事处工作。在征粮中不辞辛劳,不怕艰险奔走于双溪、潘板、径山一带。5月31日,征粮归途中在冷水桥遭国民党特务伏击,光荣牺牲。

1987年4月,余杭县双溪乡人民政府为其立碑,将墓用水泥重砌,墓直径2米。1992年4月,在墓前立“金秀林烈士简介”碑。2007年,当地政府修筑水泥台阶和围墙。

来源:余杭文体   作者:​供稿 | 局文物保护科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