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记者 徐墉 黄洪连 李玉萍 廉笑尘 丁岚 谢俊
创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当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活中的“爆款”产品,人们也更多开始关注他们背后的创新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这些阐述让代表委员更加提振了信心,“降低创新成本”“加快建设一批科创重器”“以超常规举措做好人才招引工作”等字眼,让大家对创业创新生态充满展望和期许。
创业创新面临哪些新使命,如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代表、委员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要与大家分享?市民对在杭创业有怎样的期待?在杭创业者又有哪些故事可以与大家分享?不妨一起听听、看看。
会场声音
用危机感驱动创新,用创新提升竞争力
何小瑜 市人大代表、杭州国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
自主创新,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一直在科研工作一线,对这句话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要激发创新潜能,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振奋的,说明政府对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
就我所在的污泥处理行业来说,如何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是一项关键技术。这不仅涉及后续制砖、生产水泥等途径综合利用处置,更重要的是,将含水率降低至50%以下,才能通过干泥焚烧系统进行焚烧处置,实现污泥减量的最大化。正是因为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用于处理污泥的工艺与专用“配方”,使得污泥能够在常温、低压的条件下进行深度脱水,将污泥减量为原体积的三分之一,并利于后续多途径处置与综合利用。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仅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可为企业创造利润。
技术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比如,随着污泥成分的不断变化,我们得根据成分特性研究新的技术、配置新的调理工艺与“配方”,这都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时刻保持危机感,用危机感驱动创新,用创新提升竞争力。
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保护好创新成果。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健全,费尽心血研发的产品可能很快便有“仿品”出现,这样一来,创新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我也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同时,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共享创新平台,利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文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兴盛
张钎 市政协委员、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董事长
我是一名来杭多年的创业者,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激励着我深耕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比如,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深入基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创新项目——文化管家。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从基层的文化阵地开放、基层文艺团队培育、一镇一品精品打造,到实现“菜单式+个性化”定制,它既能提供百姓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又能让“文化自信”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
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做创业创新的参与者、实践者。产业创新,助力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成为全国文艺团体新三板第一股。现在,我们又提出“新青年·再创新”,把文化创新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中。好的产业创新需要政府的雨露阳光,在推进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政府职能部门的作风转变、效率提升。最近,我们的产业园区在运营中出现与政策不匹配的问题,主管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调解决相关困难,这让我们的企业家心中更温暖,脚步更有力,战略更坚定。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我认为,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以区域特色为标尺,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本土文化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扶持一批民营文化“小巨人”。同时,建议制定流动共享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配送标准,通过配送实现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流动与共享,有效破解农村地区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匹配,以及高品质、品牌化产品稀缺等问题。
场外互动
杭州的创业热土,吸引着年轻人勇往直前
毫不夸张地说,杭州正成为来自中国乃至全球创业者的天堂。杭州为何会成为年轻人的创业热土?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年轻人来回答。
“杭铁头”“浙商精神”“拥江发展”“楼宇经济”“数字经济”“自然风土人情”“产业集聚”“政府扶持”“最多跑一次”,这些关键词在受访者口中高频出现。“浙商创业拼搏的传统一直在,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也不例外。”有受访者说。
当前,杭州全力推进拥江发展,钱江两岸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滨江区,大量高端写字楼拔地而起,城市越来越现代化,消费也在转型升级。”一位从事西餐行业创业者说,他看好在这些板块进行高端餐饮的打造。
杭州还向着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奔跑。众多受访的创业者表示,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带动了杭州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在杭州正在“用代码改变世界”。
持续深入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公民个人事项办理、企业办事、投资审批都进行了流程简化。“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年轻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在证照办理、税费减免方面再下工夫。”一位创业者说。
创业故事
乘风鼓帆,国漫出海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1月20日下午,翻翻动漫“燃翻次元”团拜会上,儒雅总裁沈浩第一个上场,演唱了这首老歌《水手》。为什么选这首歌?沈浩有自己的道理。
在沈浩看来,2018年,翻翻动漫走得不容易。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公司内容变现业务渠道拓宽,优质IP《拾又之国》《快把我哥带走》等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公司旗下50余部优质国漫成功推向日本、韩国、法国、美国、东南亚国家等海外市场……沈浩说,这都得益于热血“翻家将”的付出,更得益于杭州给予的扶持,“翻翻动漫在全国有很多子公司,在杭州,我们感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服务模式。”
2017年,杭州推出了《关于推进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做优做强的实施意见》,这是杭州时隔3年再次推出的动漫游戏产业新政,也是杭州自2005年来针对动漫游戏产业推出的第五轮扶持政策。18条新政主要涉及鼓励精品力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鼓励开展资本运作、鼓励做强公共服务4大板块。去年年底,18条新政“一周岁”之际,一直致力于文化出海的翻翻动漫收到了来自杭州市政府多项目资金补助共计200多万元。“这是雪中送炭。”沈浩说,“这些补助对我们来说是实打实的。做文创不容易,做文化出海更不容易,杭州让我们更有勇气继续推动国漫出海,并做强做大。”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助,让“翻家将”保持创作激情和热血的,还有杭州“店小二式”的五星级服务,这种贴心的服务模式让漫画家们安心地在杭州扎下大本营。10年来,漫画家们守着绿水青山安心创作,完全不用操心专业以外的事务。“我们来到杭州后,从市里到区里,相关单位都会主动和我们联系。公司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办理。”沈浩说,“这种服务让我们感激的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以优质作品回馈杭州这个大家长的决心。”
2019年,沈浩肯定更忙了,他的行程表上已经列出了一长串工作安排——冒险漫画作品《拾又之国》改编动画将于4月份在全国同步上线,“新星杯”大赛将面向全球开启……关于企业、关于文创,都有很多事情等着沈浩去做,他忙,但是有一种满足感:“时不我待,停不下来,能够在杭州做动漫,我们很幸运。”
借力“快餐”,凝聚“匠心”
“不好意思,这两天病了。”上周末,俞飞彤新装修的婚纱门店开业了,长时间的筹备和连续两天的开业活动让她感觉疲惫,“不过现在已经好了,恢复正常工作了。”
4年时间,从英挺的军装到利落的职业装,俞飞彤的变化太大了。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第一份工作——滨江消防大队宣传文职。“那时候就是和媒体联系,把消防精神传递出去。”她说,出于对时尚行业的喜欢,她离开了消防队伍,进入某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负责市场推广和媒介公关。
然而,在企业工作两年之后,俞飞彤发现上升渠道已经很窄了。“不如自己创业。”她说,有朋友提议她考虑婚纱礼服市场,“当时算是一块蓝海吧,我觉得可以试试看。”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俞飞彤和小伙伴走上了创业之路,创立了名为“THE ONE BRIDE”的婚纱品牌。
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当初一起创业的小伙伴离开了,俞飞彤不得不开始单打独斗。“当时懵懵懂懂的,想的就是撑下去,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凭着这股韧劲,俞飞彤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更多的新伙伴加入了她的创业团队。如今,位于滨江区的大本营稳定了,小伙伴们开始开拓外地市场,广州、成都都已经有了他们的布点。
“在杭州创业,我感受较深的就是互联网的影响。”俞飞彤说,她的婚纱品牌能够快速树立起来,应当部分归功于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社交网络,给了品牌很多曝光的机会,“不过,互联网文化终归有‘快餐’的感觉,而我们从事的行业需要的是‘匠心’,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在产品上持续创新,俞飞彤和小伙伴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去欧洲学习西式婚纱的最新设计,从传统嫁衣工艺中萃取精华创新“秀禾服”款式,这一切都推动着这支团队从创业者向匠人转变。
还有一点让俞飞彤印象深刻。“在我们找办公用房的时候,很多园区都表示可以提供创业扶持项目,只要资质符合,就能享受创业补贴,这对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福音。”杭州已经让俞飞彤的婚纱品牌站稳了脚跟,如今,她可以有自己的“野心”了,“希望已有门店能做好品牌下沉,在各地扎下根,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打好基础。当然,我们也会开设自己的品牌产品线,满足更多消费者,让每个新娘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件嫁衣。”
吃透市场,做精电商
相对于其他初始创业者,吴菁算是“半路出家”。“人生阶段的变化成了催化剂,推动我离开朝九晚五的工作,投身创业热潮。”她说,组建家庭后,时间分配问题促使她更想寻求人生新的可能,而经济学专业背景让她对互联网经济心生向往。
“真的创业了才明白,初心,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2015年加入创业团队后,吴菁见识到了电商行业竞争的残酷性。10人左右的跨界创业团队,从设计研发到寻找供应链,大伙儿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打磨产品,收获了一批精准客户。然而,之后的两三年中,电商行业的发展增速,不少从业者通过拥抱资本迅速扩张,占领市场。“一夜之间,我们的搜索排名掉到数十名开外,供应商也纷纷提出严苛的合作条件,流量萎缩,业绩下滑,现金流吃紧。”回忆起那段经历,吴菁说,“逆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短板和游戏规则,从最陌生的互联网营销法则入手,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和商业逻辑,在摸索中实现自我成长。”
应该说吴菁是幸运的,作为“电商之都”的杭州不仅给了她和团队创业的土壤,也给了他们创新的灵感。“在我看来,创业是一种活法的选择,创业者可以坚持情怀,但一定要谨记,市场才是试金石,必须保留认清现实的理智。”吴菁觉得,创业的绝大多数时间都需要面对新困境,思考解决方案,“这对创业者是一种考验,你会感觉疲惫,所以,创业者必须锻炼抗压能力,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团队在高压下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这是吴菁说得最多的一个词。“科技发展让所有行业的迭代加速,传统认知时刻面临挑战,曾以为可以参考终生的知识,可能在三五年间被颠覆。”吴菁说,“创业者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深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是新经济形态下对人才,尤其是创业者的基本要求。”
市场永远如此,机遇与挑战始终共存。《电商法》的施行要求电商企业在经营上更加规范,而作为具有极强原创能力的生产者,吴菁和小伙伴更希望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能进一步完善。“当然,从企业角度讲,本质上还是要着力创新。未来,我们会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在人才管理上的‘二次创业’。”吴菁说,“建立更全面的大局观,提升自身与大环境、大趋势之间的连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