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18日电(记者 李亚彪 马剑)桨声灯影、百步一桥,源自隋唐的河水在乌镇静静流淌,一同流动着的,还有连通世界的万兆级光缆。
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这个千年古镇的脉动,真实呈现了智能互联、开放合作的发展成果。
2014年以来,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全方位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网络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数字经济联接无限未来,这个经济大省正为高质量发展植入“互联网基因”。
“一号工程”使产业越来越“智慧”
从腾讯众创空间、凤岐茶社,到即将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亮相的全球首条“5G自动微公交”示范线路,自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桐乡乌镇以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和技术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年来,桐乡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增长了5倍,信息制造业产值和信息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以50%的速度增长。”桐乡市委书记盛勇军说。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总量从10940亿元增长至2334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4.8%,是GDP增速的2倍以上。
“2017年,浙江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现在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主引擎。”浙江省委网信办主任朱重烈说。
孕育了阿里巴巴的杭州就画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数字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占据上市企业半壁江山。“以前一提杭州会想到西湖,未来提到杭州,人们应该想到一个数字化的城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渐成各地共识。在传统产业占比70%以上的诸暨市,政府对袜业等主导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越来越“聪明”。
放眼浙江,各类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创业创新主战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85后青年陈思渝辞去在海外大型企业的工作,2015年回国到杭州创业,和一支优秀团队专注于智能化无人洗车机器人的开发与运营,累计融资超亿元。
网络科技为社会治理“赋能”
靠近拍照、填写说明、一键上传……68岁的沈美煜熟练地操作着手机,一则关于一处建筑瓦片出现脱落的信息瞬时出现在“乌镇管家”网络后台。“要不了多久,相关部门就会来处置。”
沈美煜是乌镇的一名普通居民,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乌镇管家”。这支成立于2015年的团队,坚持“管家+管事”相结合,人数约占乌镇常住人口的5%,分布在乌镇辖区范围108个网格中,守护着这个江南古镇的安宁。乌镇镇社会治安综治办公室主任陈钢说,每名“管家”通过微信公众号即时上传信息,情况可迅速汇总。
在浙江,网络科技的发展,让从单向管理到双向互动,从单纯政府监管到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成为常态。
距离乌镇80多公里的杭州,在与城市拥堵的“过招”中,收获了“城市大脑”这一互联网科技的礼包:纵贯南北的城区高架道路出行时间平均节省4.6分钟;萧山104个路口信号灯自动调控,车辆通过速度提升15%;30万个停车泊位实现“先离场后付费”。
这座无数国内外游客打卡的旅游城市,每天有来自全市70多个部门、企业的数据汇入“大脑”,日均新增数据超过8000万条,涵盖警务、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个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城市大脑”还入选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形态。”杭州“城市大脑”技术总架构师王坚说。
“指尖”让生活更加美好
高铁订票、出门骑共享单车、扫码进地铁站、下高铁呼叫出租车等过程,从杭州到上海办事,只需手指轻点,杭州市民小王就实现了“门对门”交通全流程操作。
网络技术颠覆释放出无穷的辐射力,携带互联网基因的“数字长三角”逐步崛起。今年5月,长三角7座城市宣布地铁一码通行,朝着交通“一体化”大步迈进。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大力发展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治理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浙江老百姓的经济社会生活,信息化发展成果正全面惠及民生。
指尖上的政务服务理念转变和方法创新,也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款名为“浙里办”的政务服务App已成为浙江百姓手机里必备的“指尖店小二”,汇聚公积金提取、看病就医、交学费、企业开办、税费缴纳等423项便民服务应用,注册用户超过2550万。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和企业跑腿,越来越多的服务流程在精简,越来越多的服务事项在上线。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浙江正梳理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务事项目录,力争让群众和企业“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