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引领“智治”之路 浙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0-20 11:31:16 星期日   

城市管理怎么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个答案在浙江已经越来越清晰。信息化浪潮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一网联通千万家、千家万事网上解。从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的全省上线,到“雪亮工程”建设的深度应用,再到“一体化办案”系统的推广,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浙江正用“互联网+”丰富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为平安建设提供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这条“智治”之路已经开启。

“云上”建设大平安:“生活在这里真安心”

走进杭州试点的首个“智安小区”萧山闻堰街道相墅花园,“科技感”如影随形:入口,人脸识别和车牌抓拍系统“雁过留痕”;上空,200多路高清摄像头织起“天网”;内部,消防水压监控、充电桩电力监测、火灾烟雾探测器等物联互通……这里的全部数据信息,都上传到萧山公安的“智安小区”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今年小区里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火灾事故。”居民们说,曾经人员混杂、盗窃多发、电线乱搭等乱象都不见了。

小区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也是构建大平安的基石。从治安到“智安”,不止是称呼的改变,更是浙江依托互联网构建起的一个社会治理新模式。15年前,浙江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决定,不仅要治安好、犯罪少,还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

一起发生在7年前的电鱼案,当事人没想到,自己会栽在人工智能上。借助“天鹰”系统,衢州去年7月破获了信安湖水域首例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也是浙江警方借助人工智能破获的首起案件。破案线索不过是3张模糊到看不清人脸的照片,办案人员却只用20分钟就锁定了嫌疑人。“这放在当年,如同大海捞针。”衢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传统方式,民警需调看大量监控,而得益于“雪亮工程”建设成果,系统能调用全市监控画面,迅速提取嫌疑人的属性特征。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海岛,一朵逐渐扩大的“智慧云”守护着浙江。2017年,省公安厅启动“云上公安、智能防控”计划,向互联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浙江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点位,在2018年底实现全覆盖,各类先进的前端感知设备广泛运用,时刻盯防着社会安全。

绍兴建立的电信诈骗预测预警模型,对可疑电话智能分析判断,计算出疑似受骗者,依托三级联动预警劝阻机制,及时阻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杭州运用“城市大脑”,在120、119、110等特种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一键启动“一路护航”模式,智能调控红绿灯,开辟一条“生命通道”,在车辆到达前实现秒级精准预测。

面对种种挑战升级,浙江始终呈现的是稳如磐石的平安与和谐。今年前三季度,最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盗抢案件数分别同比下降10.8%、28.1%。这其中,信息化手段破案贡献率不断攀升。

数据带动高效率:“有问题咱们网上解”

网格化管理是什么?家住金华浦江的朱大爷曾经很疑惑。去年,朱大爷看自家田地旁的沟渠空着浪费,于是种上了茭白苗。哪曾想,隔壁邻居认为沟渠不属于朱大爷,买来农药将茭白全除了。朱大爷找对方说理不成,两人大吵一架。很快,村里的网格员就找上了窝了一肚子火的朱大爷。

“他能管什么用?”朱大爷心里嘀咕。但网格员一来,就把朱大爷和邻居请到了沟渠边,说法、说理、说情,没一会功夫就劝得两人握手言和。“我服气呀!”朱大爷说。自那以后,他不仅主动传达有效信息,遇到事也第一时间找网格员帮忙解决。

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浙江有6.9万个网格30余万名网格员,他们活跃在群众身边,每天上报各类事件信息,打开一个又一个基层最复杂难解的问题“锁扣”。为让他们更好履职,浙江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网格管理进行升级,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综治、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网上与网下连接,信息收集上报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大大加快,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被进一步打通。

高效、便捷、事事有着落,便是信息化与网格深度融合的结果。从信息传递不及时、缺少跟踪反馈机制,到网格员掏出手机提交情况、平台及时分配处理,办事速度从以前一拖几个月缩短至只需几分钟。今年以来,全省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平均每天受理各类事务7.76万件,办结率达99%。

滚动在平台上的是数据,现实中带来的则是真实可见的改变。近年来,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浙江率全国之先推出移动微法院、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平安浙江App”“宁波e点通”“龙游村情通”等一批因地制宜的平台也在各地上线推广,让群众随时随地能找到网上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这些智能平台,清楚记录着群众办事的清单和进展,成为一本可移动的“笔记本”,过去信息互不联通的状态已完全扭转。

“有问题咱们网上解。”如今的浙江人,说这句话很有底气。隔着6小时的时差,青田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王金荣最近使用移动微法院,审结了一起跨国继承纠纷案件。通过视频连线远在罗马尼亚的当事人,仅用了一小时,就在线生成了调解书,为对方省了来回的机票钱。

互联网空间,看似方寸之间,实则包罗万千。人、事、物等资源信息高度聚集,社会治理的网不断织密织细。

智慧助推专业化:“好服务更有针对性”

临近傍晚,杭州西湖音乐喷泉即将开始,景区工作人员将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切换到附近的监控画面,一边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一边紧盯跳动的数字,景区内的人流量实时数据,正以5秒一次的速度持续更新。

西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金名片”。17年前,西湖景区取消收费,让利于民,迎来了游客量的快速增长。但每逢人流高峰期,景区管理依然从容。78台红外热感设备安装在景点进出口,游客进出,人数会自动反映到后台屏幕上;手机信号进入,也能被这里的2500多个手机基站捕捉到,从而形成一张显示人流量路径和趋势的动态示意图。根据信息,景区不仅能精准派出工作人员进行引导,还会及时发送提醒短信,建议游客错峰游览。

万物互联的时代,智慧科技如何提供更专业的现实指导,使社会治理更有针对性?紧跟“云上浙江”、数据强省的步伐,浙江在很多专业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打出了社会治理的浙江品牌。

杭州钱潮路22号,2017年8月落户了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与之隔江相望的,是G20杭州峰会会址。这片聚焦了世界无数目光的土地,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孕育互联网司法改革。传统审判模式下,送达难是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了全国首个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能快速获取和定位当事人的活跃联系方式,就像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不久前,作家陈某发现他的原创作品被一个公众号非法转载,起诉到杭州互联网法院。根据陈某提供的被告手机号码,法院电子送达平台首次送达失败,随后平台立即对被告进行深度检索,发现对方名下注册过3个手机号,其中一个绑定了家庭宽带,由此成功送达了电子法律文书,最终被告对侵权行为作出赔偿。“智慧和专业程度令人折服。”陈某赞叹。

为促进一体化协同办案,浙江深入实施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流转于公检法司各部门的案件信息实现“网上来、网上办、网上走”,为业务深度分析应用提供依据。为进一步释放便民红利,浙江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全面建设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发挥诉讼服务、信访接待、社会帮扶、心理服务等专业职能,努力让群众信访和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在浙江,热门景区“忙而不乱”的背后,是强大的数据研判系统;案件审理专业化的支撑,是深度的大数据运用平台;网络服务优化提升的来源,是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里的社会治理“很潮很智能”。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钱祎 李攀  编辑: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