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地方性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与实施——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19-12-09 10:40:25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平均每2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呈现出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尽”的现象。一成不变的常设展览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主题鲜明、形式灵活、时效性强的临时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保持持久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临时展览数量和体量的与日俱增,如何做好临时展览工作、扩大临时展览的社会效应、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已成为博物馆人聚焦的话题。

一、临展概况

根据展品来源、办展性质等区别,我馆将临展类型分为“原创”“联办”“引进”“承办”四类。原创类展览指除藏品可外借以外,展览策划与实施工作必需均由本馆独立完成,特点是对展览内容要有一定研究深度,同时资源投入较高、实施周期较长;联办类展览由两家或多家单位协作完成,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强调馆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引进类展览一般指向其他单位商借具有成熟内容策划和展品组合的展览,是馆际间学习交流的一种便捷途径。承办类展览作为跨行业服务于地方事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往往带有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与特殊性。

金华市博物馆一直将临时展览的举办视为本馆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自2015年9月全面对外开放至2019年6月,先后共举办了34场临展,其中原创类展览18个、联办类展览6个、引进类展览7个、承办类展览3个。

原创类展览: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

联办类展览: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

引进类展览:穿越7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物特展

承办类展览:情怀——纪念浙江民盟成立70周年暨金华民盟地方组织成立60周年艺术作品展

二、临展工作思路

(一)临展选题

选题是临展策划与实施的首步工作,我馆在进行选题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完善基本陈列、展示地域文化。金华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虽已自成叙事体系,但因多种客观因素制约,尚有许多浓墨重彩的内容未能详细展开。如黄宾虹作为出生并成长于金华的画家,其作品是中国近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但在基本陈列中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我馆以“黄宾虹”为系列主题,先后举办了“高山仰止——黄宾虹书画返乡展”“无尽藏——黄宾虹的鉴藏”作为博物馆开馆及周年庆特展,实现对基本陈列的补充和延伸。

2.打破馆藏边界、拓展阐释视野。作为地方性博物馆,其社会职能不应只局限于展示当地文化,如何打破边界,尽可能完整的描绘中华文明体系是对地方性博物馆的更高要求。如由于本地青铜藏品的欠缺,我馆与随州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了“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的青铜瑰宝”展览,展出129件(套)珍贵的青铜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8件、二级文物43件,使金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平时难得一见的青铜重器,体验跨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

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的青铜瑰宝

3.把握时效节点、回应当下声音。地方性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本地市民,因此必须了解市民“想要看什么、喜欢看什么、喜欢怎么看”的问题。同时又要注意过犹不及,明确公益性博物馆应担负起引导审美的责任而非一味迎合低级趣味。万佛塔曾是古代金华重要的城市地标,是金华人心中的文化烙印,但万佛塔出土文物均未收藏在本地。2017年,适逢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金华市民要求文物归回的意愿空前高涨,我馆积极筹备、多方协调,终在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26家文博机构的鼎力相助下,举办了“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183件珍贵文物齐聚金华,圆了金华人民多年的夙愿。


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

3.明确观众定位、提供分众服务。无论是教育界的因材施教,还是传播学中的分众传播理论,都指向于对象人群的精准细分。在展览选题阶段就提前对公众进行有效的区分定位,有助于实现展览的公共传播和教育功能。根据观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策划针对特定观众群的展览,精准定位目标观众。如我馆针对陶瓷爱好者,举办了“大明官器——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展”“婺州窑•传承•未来”等陶瓷系列展;针对7至14岁儿童,策划了“童画世界——文化遗产与儿童水墨的故事”展;针对亲子游观众,开展了 “恐龙在浙里——浙江恐龙大复活展”等,都吸引了大批目标观众,收到了满意的预期效果。针对书法篆刻爱好者,举办了“枝头印痕——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展”等。

枝头印痕——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展

(二)内容策划

展览内容策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今观众对于博物馆展览最大的诟病就是“看不懂、没兴趣、不关心”。对此,临时展览更应该发挥自身周期短、专题性强等特色,找准切入点,用贴近的方式、生动的叙述,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

1.明确传播目的与宗旨

明确本展览传播目的和宗旨是内容策划的第一步。同时必须理清三个问题:一是展示内容类型,即是“以审美为诉求的艺术展”还是“以叙事为目的的主题展”;二是本展览想让观众知道什么;三是观众可能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确定展览重点与亮点

展览内容的节奏感不仅是对展览层次、结构的规划,也是布局“太阳”“月亮”“星星”的关系。通过分析确定各层级传播目的,明确展品展项功能定位及分量,规划部署各章节内容,做到有详有略,有深度有广度,犹如谱写乐谱,把握节奏,适当设置高潮和亮点,避免平淡无奇。

3.注重展品阐释与解读

博物馆因“物”而存,但展品本身无法独立实现自我表达,需要内容设计者将“文物语言”组织形成特有的陈列语言,再以艺术或技术手段传达给观众。特别是在策划有别于“以审美为诉求的艺术展”的“以叙事为目的主题展”时,如何让器物跳脱出单纯“长、宽、高”的描述,实现展览“见物、见人、见精神”的目的,尤其考验展览内容策划者的功力。在对展品进行阐释与解读时,在保证内容客观正确的前提下,避免过强的学术性,适当贴近普通观众的认知结构,减少文字量,做到精简易懂。

4.提倡引进展览的“二次策展”

引进类临展是目前馆际之间合作的最普遍方式,具有工作量小、资源投入少、易于操作等属性。但此类展览重复性较强,展览内容与器物组合相对固定,缺乏新意,甚至有“千馆一面”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引进类展览进行“二次策展”,即在尊重引进类临展原策划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各馆实际条件,结合社会热点,因地制宜,对原展览进行二次创作,使之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如我馆在策划“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的青铜瑰宝”展览时,针对观众对青铜器缺乏了解的情况,特意加重对青铜器基础知识科普。同时由于金华当地陶瓷文化深厚,又增加了青铜文化与陶瓷文化对比内容。

(三)形式设计

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博物馆对于形式设计的态度也在日益转变,在强调展览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传播艺术的当下,形式设计已不再是依附于内容策划,形式视乎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新的展览内容。

1.西方不等于现代,中国也并非传统。

形式设计并非只是对策划文本的实现,或是单纯对空间、流线、展线、版面的设置,形式设计的目的旨在解决我们希望观众在一个“什么环境下”或 “什么心情下”观展的问题。以形式设计参与度最弱的书画类为例,我馆在对“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形式设计时,一改书画类展览“极简式”风格,将“形式”渗透于“内容”。序厅提取折扇、团扇及山石、明月等古典美学元素,营造出古人寄情于山水思想境界。展柜背板在满足展品解读的基础上,风格化的提取书画核心元素,烘托展品气韵。降低色彩对比度,展厅布置如同古典水墨画,展览节奏疏密有致,留白有度。

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

2.消解文字

在内容策划阶段,文本均以文字体现,而“消解文字”则是形式设计的必备重要内容。将文字“形象化”,把专业甚至艰涩的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引人注意的图、表、多媒体、场景、互动装置等;把单一的视觉体验,扩展为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机体觉、运动觉等多层次体验,也是令博物馆参观体验有别于书籍、网络等其他传播方式的关键。

(四)实施与管理

1.展览项目的节点管理

传统临展的实施流程已不能满足当今多变的临展要求,项目制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在敲定选题后,成立项目组,进一步明确组员任务,统筹馆内各部门,协调外部单位和展览搭建单位,制定项目计划,倒排时间表,把控展览的每一节点,使整个展览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作为我馆的原创性展览,“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在实施过程中就采取了项目制管理方式,整个流程反应在“项目进度表”上,一目了然。

2.展览中的安全把控

安全是博物馆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临展实施过程中,需将安全置于首要位置。除严格依照《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规定》《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等行业统一安防规范要求外。我馆为进一步规范文物操作与布撤展工作,在2017年编制出台了《金华市博物馆藏品安全操作规范》《金华市博物馆文物展览安全操作规程》等一系列针对展览安全的制度与规范。

3.试水“策展人”制度

策展人制度在西方博物馆界已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而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具备优越资源条件的大型博物馆试水策展人制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作为地方性博物馆,我馆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学术研究底子薄等诸多掣肘。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与特色,对策展人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我馆在举办清风隽永展览时,将展览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等前期工作授权于策展人,实施阶段仍由馆内职能科室开展,尝试探索适合地方性博物馆特色的“策展人”制度。

三、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深刻变革期,随着观众文化诉求的多元化,博物馆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最为根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对待。未来,我馆将继续加强对临展工作的投入,建立临展选题的中长期规划,重视学术研究,在解决展览“命题、话题、问题、难题”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尝试。(金华市博物馆 徐进)

参考文献:

[1]武贞.博物馆临时展览与策划人博物馆研究[J]. 博物馆研究,2013,(122):36-40.

[2]范巍娜.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组织与实施路径[J].大众文艺,2012,(2): 44-45.

[3]张露胜.博物馆临展工作的设计与策划——以山东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4,(9):15-18.

[4]郑涛.博物馆临时展览安防实践和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40):173.

[5]张建军.浅析如何做好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与设计[J].博物馆学,2018,(10): 127-129.

[6]李琳.谈临时展览的选题[J].文物春秋,2005,(3):59-60.

[7]史明立.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J].中国博物馆,2018,(4):54-56.

[8]陈永耘.试论博物馆原创性临时展览及其相关问题[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汇论文集粹[C].杭州:中国书店,2013.150-154.

[9]崔粲,地方性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初探——以苏州丝绸博物馆为例[A],传承与创新——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汇论文集[C].常州:南京出版社,2018.138-141.

个人简介

徐进,1986年8月出生,2008年进入金华市博物馆工作至今,历任金华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现任副馆长,馆员。

10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积累较为丰富的展览策划与实践经验。先后负责策划实施了金华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及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永康考寓、何氏三杰陈列馆等国保、省保单位的陈列展览项目,其中“金华市博物馆基本陈列”项目获第十届(2015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名楼千秋——八咏楼陈列展览”获得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同时负责策划与实施“穿越七十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物特展”“千杯万盏——景德镇、宜兴、龙泉、婺州窑传统工艺杯盏展”“童画世界——文化遗产与儿童水墨的故事”“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的青铜瑰宝”“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清风隽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等30余个市博物馆临展并出版相关展览图录。

研究成果主要有:《金华金东区项牌村南宋墓发掘简述》《婺文化与多媒体艺术的融合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以金华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例》《婺州古瓷中的执壶》《塑八婺历史之根、赋金华发展之魂——金华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对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影响——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等。

目前,正在进行的业务工作和科研有:金华古代官署文化挖掘与展示、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展览研究、金华历史文化研学游课程设计与研究等。

来源:   作者:徐进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