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留住乡愁——海宁周氏民宅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2020-04-02 15:28:08

概况

周氏民宅位于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建于1921年,初建时为二进砖木结构,前为三间平厅,后为三间走马楼。1951年,用作粮站,拆除平厅。现存后楼,前后带天井和厢房,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平方米。因木雕构件保存较好,为文物保护点。2016年6-8月,实施修缮利用工程。

周氏民宅的保护修缮,以保护原址,修缮现存建筑为主。在修缮过程中,注重文物本体的原真性,对木构、墙体、地面以及留存的文革标语等作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已拆毁的建筑未重建,而是在本体之外,新建了区别明显的仿古建筑,作为功能用房,还有将原本散落在田野中的本村老桥构件也收集、点缀在庭院中。

周氏民宅修缮后,以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礼堂为使用主题,把对文物本体影响小的陈列展示,安排在原有建筑内,把不符合在古建筑内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水电、厕所等场地、安排在本体之外。

特色陈列展示有以乡愁记忆为主的,如村情村史展、科同第一厅、乡愁记忆厅、非遗物质展示、科同讲堂等,也有以红色革命教育为主的, 如锦绣党建主题馆、家风家训厅、孝道厅、文化礼堂等。

丰富而又传统的陈列展示和各类文化活动,受到了村民喜爱。如今, 村民真正把周氏民宅当成了宝,主动捐献原先老宅内的家具、器物以及和村史相关的文物。

点评

周宅保护利用经过“拆- 保- 修- 用”四个阶段谋划实施,尊重、维持了文物本体原真性,也符合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使用要求,恢复了老宅的历史面貌,环境得到改善提升,成为海宁最有特色的村文化礼堂和科同村历史文化地理坐标。

在维修保护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整个修复过程由村级主导;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物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管。这样的方式具有独创性,对属集体产权或私有产权的古建筑维修保护有实践推广意义。

在利用方式方面,施工之前做好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再由村执行建设维护及管理利用,创造出“自己保护、自己利用、自己管理、自己受益”的模式,对于广泛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利用有示范借鉴意义。周氏民宅保护利用项目,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遗产、记住乡愁、顺势利用、传承文化的古建筑保护利用的独特道路。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