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系列活动之一中欧旅游合作聚焦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国与欧盟旅游合作新模式。中国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也是挑战,需要学习欧洲经验,探讨负责任的创新型模式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①文物,②建筑群,③遗址。世界自然遗产包括:①地质和生物结构的自然面貌,②濒危动植物生态区,③天然名胜。“文化景观”是包含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并不是单独的一类遗产。
旅游(Travel and Tourism)是指人们离开平时的环境,为消闲、公务或其他目的而到外地旅行或逗留连续时间在一年之内的活动。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是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在最大限度地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可持续旅游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这也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二者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依。
尊重当地人,旅行者,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可持续旅游产品是与当地环境、社区和文化保持协调一致的产品,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的永久受益者,而不是牺牲品。
世界遗产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信息,为旅游提供文化资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并 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可持续旅游是世界遗产利用和展示的一个良好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相互作用,制定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有关政策框架和工具指南,实施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计划,具有借鉴作用。
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现状
截至2018年7月4日,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92处,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其中40%分布在欧洲。《世界遗产名录》总共列入了一千多处遗产地是需要我们共享、珍爱、尊重的人类财富,体现出我们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多样性。这些遗产地通过艺术、建筑、宗教、工业及其他众多方面,展示了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颂扬了我们人类的精华。UNWTO2012年发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报告,提到来自于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中14%来自于旅游导览、参观设施的影响,10%来自于住宿和相关设施的影响,26%是过多的游客进入和娱乐活动带来的影响。
遗产保护与旅游的矛盾主要在,旅游活动对遗产造成的破坏和不可修复,管理手段与方法不当造成的遗产保护问题,对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开发建设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遗产利用矛盾。
世界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产,是获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认定的精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具有双向作用,世界遗产是人类重要的财产和旅游资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妥善管理使世界遗产地满足《公约》向大众展示世界遗产的要求并实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世界遗产跟旅游高度相关,旅游也被认为是推广、利用世界遗产最有效最多的方式。遗产保护应聚焦于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阐明并传播可持续旅游价值观这两点。可持续旅游规划和管理可以让遗产旅游按照遗产管理者的意图来进行塑造。
遗产的管理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使其能积极主动、有预见性地管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使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地良性发展,世界遗产中心于2014年发布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World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Toolkit)。
UNESCO制定“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计划”,在促进对话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鼓励目的地将旅游和遗产管理规划相结合,敦促世界遗产和旅游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责任,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平衡参与,致力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部门的适当发展。
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可以减轻贫困,给当地带来就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可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找可持续的、负责,而不是过度商业化的旅游、不负责任的旅游。
遗产旅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要想取得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到各方的发展空间。平等对待各利益相关方。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在创造幸福、传播快乐方面,双方是可以携手共进的。旅游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服务者要提供负责任的产品,游客要做负责任的旅游。
欧洲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借鉴
回溯历史,欧洲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走过一段很长的道路。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主题为“遗产事业,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世代相传、永续传承的事业。
欧洲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概况
欧洲的41个国家共拥有367项世界遗产(其中12项为跨国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27项,自然遗产33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7项,对遗产的保护利用都很到位。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共45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经济发达,文化多样性,教育发达,社会基础设施完善,地中海气候,自然条件优越,旅游业发展成熟。欧洲博物馆历史长达320多年,全世界5万多座博物馆中有一半在欧洲,涵盖当代博物馆的全部类型。在欧洲这样的旅游发达地区,遗产旅游是最有特色也是吸引世界游客最主要的力量。
欧洲的遗产的“活化保护”经验。文化遗产精髓的提炼和弘扬是活化的根本,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不仅要传递文化遗产自身的信息、内涵和价值,同时让“访问者”能最大程度“融入”文化遗产环境。庞贝古城遗址在保护展示中非常关注保持文化遗产整体环境协调,维护文化遗产与城市、维苏威火山的空间关系,为参观者提供完整的历史氛围和游览体验;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在保护展示中特设五条格拉纳达古城游览线路,将古城和邻近的居住区连接起来,增加了游客停留和参观遗产所在城市的时间,也加深了对遗产地的整体理解,既有效保护了遗产,提升了参观体验,又增加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收益。
欧洲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的“商业化”和“当代化”经验。整个欧洲,从不避讳将遗产管理商业化。每一个独立景点、遗址景区出口处都有附属的纪念品商店,有咖啡馆等休闲业态围绕在景区的入口广场和室内空间,不仅创造了旅游的经济收益,也让旅行充满了温暖、人文关怀和乐趣。欧洲文化遗产面向人、面向当代生活,遗产修复利用充满当代化、商业化行为,如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天堂书店,前身为始建于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之后陆续被用作仓库、档案馆、甚至大型自行车停车场,而今它作为一家书店吸引游客并闻名全球;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建筑群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仓库建筑,1984年重新开业后被改造成商店、公寓、饭店、酒吧、宾馆、画廊和博物馆,吸引大批世界游客;法国波尔多建立于1824年的殖民地农产品仓库,在1984年成为当代视觉艺术中心;比利时一家新艺术运动风格的购物商场,1989年被完整地保护并改造为比利时漫画博物馆,吸引当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历史遗产建筑在保留保存修复改造重新利用的过程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也成为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欧洲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和管理经验。英国的巴斯在申遗成功后的90年代,对城市风貌控制实行了“基于文化属性的突出普世价值”为核心思想的系统规划与全面管控。使得巴斯全城基本保持了乔治亚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2015年开始,巴斯推出“BATH”品牌计划,将巴斯文化遗产的解读作为巴斯品牌的精髓:巴斯的罗马浴场、维多利亚艺术博物馆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纪念品商店,都会有咖啡馆等休闲业态围绕;简·奧斯汀故居,为旅客提供居住房间以感受名人生活空间也是盈利的模式之一。由于科学的遗产运营思路和所有权、保护机构、旅游发展机构三者分离的管理制度,巴斯实现了综合性地保护历史遗产,又在管理上更具有商业偏向、创造经济效益,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术。
欧洲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的政策与管理同时考虑多样化主体的利益经验。强调“人”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倡导在遗产保护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参与,使遗产保护更好地服务并惠及广大民众。如巴斯历史建筑所有权是多样的,不仅有当地居民还有巴斯与萨默塞特郡自治会,国家信托基金,巴斯保护信托基金,巴斯大学等。意味着城市阶层的管理机构为Historic England (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与The City of Bath WHS Steering Group (巴斯世界文化遗产指导组),前者平衡国家与当地管理,后者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层面对保护进行监控。而旅游发展则交给另一个独立组织BTP。“欧盟世界遗产之旅”项目立项得益于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企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统一意见后向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助。
欧洲遗产跨境旅游经验丰富。欧洲有12项为跨国遗产,是世界上跨国遗产最多的洲。欧洲的文化多样性、历史多样性和开放性、浓厚的宗教氛围、海洋性气候、发达的旅游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类似的社会制度使得欧洲跨境旅游合作成效明显,在合作意愿、政策支持、战略方向、管理体系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跨国遗产旅游项目在合作可行性、合作意愿、合作领域及合作管理的评估工作充分,这些经验给正在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中国带来重要启示。
欧洲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经验。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为保护遗产,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创忆遗产,数字经济”,数字技术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文化遗产,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借助虚拟现实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推广历史遗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让公众获得更好的体验,利用新技术和新创意,拓展文化遗产的展示、阐释方式,使历史记忆重回当代,使文化遗产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世界遗产数字档案馆(CyArk)项目对乌干达的苏比陵墓进行了详细的数字测绘,以数字化的方式,让乌干达所有的文物和历史遗址都能够得到先进技术的保护。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修复中,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修复团队利用3D激光扫描对教堂的现存状况进行评估,之后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并利用相关数字技术进行监测和监控,使得修复科学地开展。修复后的项目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来参观,在保护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
“欧洲世界遗产之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首个结合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的网络平台。为了实现欧盟委员会旅游目标和宗旨,即“通过改善旅游服务,促进欧盟国家之间以及与当地旅游网络的联系,保持欧洲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主推前往欧洲最具吸引力的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旅游,网站提供了各类实用信息和工具,鼓励人们探索传统游览热点以外的地方,通过深度游全面了解遗产地。目标是改变人们的旅行方式,在目的地停留更长时间,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环境,从而获得对世界遗产价值的更深入的认知和欣赏。平台由欧盟提供支持,由教科文组织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开发,推介欧盟19个国家挑选的34处世界遗产地。包括如下:
卡塞塔王宫和园林(意大利)内塞巴尔古城(保加利亚)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西班牙)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意大利)塔拉科考古遗址(西班牙)奥林匹亚考古遗址(希腊)香槟地区山坡、房屋和酒窖(法国)辛特拉文化景观(葡萄牙)克罗麦里兹花园和城堡(捷克共和国)布鲁日历史中心(比利时)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意大利)历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筑区(斯洛伐克)莱德尼采—瓦尔季采文化景观(捷克共和国)瓦隆大区的主要采矿点(比利时)上哈尔茨山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德国)法伦的大铜山采矿区(瑞典)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法国)北部加来采矿盆地(法国)凡尔赛宫及其园林(法国)波兹坦与柏林的宫殿与庭园(德国)帕福斯(塞浦路斯)加德桥(罗马式水渠)(法国)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德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英国)埃皮达鲁斯考古遗址(希腊)斯塔里格勒平原(克罗地亚)北西兰岛狩猎园林(丹麦)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瑞典)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匈牙利)莱茵河中上游河谷(德国)维尔纽斯历史中心(立陶宛)瓦豪文化景观(奥地利)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皇家盐矿(波兰)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德国)
“世界遗产之旅”是精心挑选的跨越欧洲四大主题的文化之旅。为游客规划了皇家欧洲、古代欧洲、浪漫欧洲和地下欧洲4条文化遗产参观路线:相互交织,共同讲述欧洲遗产和历史的迷人故事。这一平台激发世界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加以规划,游客在掌握了当地知识后,自己发现的地点和旅游线路存储在旅行日程里,能以不一样的方式旅行,规划自己难忘的欧盟世界遗产之旅深度旅行。
借鉴和启示
欧盟和中国都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借鉴欧洲欧洲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启示如下:
促进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结合。世界遗产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继续完善世界遗产价值发掘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做好世界遗产保护和展示工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提供助力。
发挥旅游开发在遗产保护和展示中的作用。利用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和优势,恪守《公约》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介绍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政策和措施等,不断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重视游客参观世界遗产情感体验。提升世界遗产地及其周围社区的经济健康,以及引导游客根据当地专家的建议享受遗产地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体验。按照旅游活动的“需求-动机-决策-行为”过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经历。同时,实施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监测,有效缓解压力,确保遗产安全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技术保存遗产。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遗迹进行“重现”,更重要的是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形式,使其形成新的价值,以全新的模式迎接新的机遇与发展。
欧盟对文化遗产利用的理念和实践发展相对完善成熟,利用更有意识和有设计,其利用形式大致分为三类,包括公众教育、功能延续和适应新的功能。
包容的遗产价值观,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增强遗产利益相关者的文化认同,增强遗产保护的责任感,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中创造价值。
遗产保护中“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中的“人”分访问者(游客)、居住者(居民)、管理者(管理人员、专业人士),三类人同遗产良性互动。强调“人”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倡导在遗产保护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参与,使遗产保护更好地服务并惠及广大当地民众。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旅游建议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地53处。包括36个文化遗产和13个自然遗产,还有4项遗产既有自然也有文化属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截至2018年7月2日,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全球排名第二,与意大利仅1项之差。然而,遗憾的是,遗产丰富却保护利用不利,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上却并未名列世界前列。
从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多年。在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也不断深入。作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世界遗产,更是成为旅游的热门。相关数据显示,黄山、峨眉山、故宫、长城、都江堰、南岳衡山、明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鼓浪屿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世界遗产景区。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文化遗产类景区火热,同比2016年增长高达1.3倍。2018年,赴世界文化遗产类景区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文化遗产类景区已经成为新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国内文化遗产领域整体水平提升,全社会重视保护程度增强。“让遗产活起来”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如《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数字文化遗产”迈入新时代,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打下好的基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文物资源在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数字敦煌构想。敦煌石窟的壁画完成‘数字化’采集,可以让宝贵的遗产永久真实地保存下来。此后,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相继建成。莫高窟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使得文物安全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给莫高窟本体保护及赋存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带来极大压力。通过数字化游客不但能欣赏最真实的虚拟洞窟,而且也实现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遗产地旅游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申遗成功对旅游目的地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世界遗产地,要么是申遗的时候很重视,申遗花钱比较多,财政负担重,之后缺乏维护;而且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旅游收入过于注重硬件开发,忽略了对遗产的保护;旅游收入其中用于维护、保护遗产的比例令人堪忧,是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中的普遍现象;我国遗产旅游也存在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规模建设超越遗产的承载,及遗产地真拆假建;遗产目的地把居民迁出,遗产保护与所在地的城镇生活严重脱节,带走生活形态和丧失遗产本真性。景区内外两张皮的现象在遗产地更为突出,遗产在外人(游客)那里弘扬,却未惠及当地居民,未在本地居民中传承。
我国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尽相同:有些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旅游有效利用,有些遗产的旅游价值还尚未真正被认识。在发展世界遗产旅游中存在缺乏游客的准入管理、文化干扰、旅游目的地建设超规及不当等问题。还有持续保护的资金来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管理体制制约等诸多问题。一些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同质化比较严重,社会、经济效益都不理想,旅游可持续发展弱。
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我国越来越积极的申报遗产和发展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一定要重申请也要重维护。让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相结合。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平衡游客遗产旅游体验需求和遗产当地社区冲突,评估遗产地社会和文化承载力,有效管理旅游活动的规模,形成以利用促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要建立遗产保护标准的共识,要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国际准则的动态性与多元化,不必过分教条化遵照国际准则,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遗产保护标准的规则;
静态保护与动态利用共存。保用并重,形神兼备。遗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保护文物本体,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村民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
政府与民间合力,以民为本,共生共享。除政府重视与支持外,积极唤醒广大民众保护利用遗产的意识。遗产的管理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合政府与民间之力,鼓励当地社群参与遗产保护和旅游各方面的规划和管理,共同做好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文化遗产在保护与活化过程中,适当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既保护文化遗产,又实现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我国需要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的管理法律法规,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并科学编制世界遗产的保护规划,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整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协调。
重点关注游客体验,让旅游式学习也应成为遗产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为文化大国,旅游大国,遗产大国,申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遗产不是过去,而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