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27 14:30:19 星期五   

吴文俊(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

在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有个人的名字时常被人提及。他就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之父”、我国人工智能的先驱——吴文俊。

在世界数学史上,吴文俊不仅是中国数学的旗帜,还代表了世界数学的“高度”。他在数学机械化和机械化数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的一致高度评价,1997年他荣获国际自动推理的最高奖Herbrand奖。在200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文俊和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授予的最高荣誉。

学数学 是命运里一个美妙的错误

1919年,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他就进入了小学。直至上初中,数学都不是他青睐的学科。到高中逐渐对数学、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1936年吴文俊中学毕业,因为家境困难,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名额要求他必须报考上海交大数学系。就此,他进入名校。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初念数学系并非吴文俊的本意。

没想到,这是命运造成的一个美妙的错误。

大三的时候,一本印度出版的英文著作《代数几何》向吴文俊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大门,他真正喜欢上了数学。

而立之年负笈海外 引发了拓扑学的“地震”

钱学森、华罗庚、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假如将吴文俊的数学人生进行划分,那么他的前半生属于拓扑学研究,后半生则开创了机械化数学的新领域。

带他进入拓扑学领域的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他们的师生之情至今为人称道,陈省身评价吴文俊“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研究。”在陈省身的建议下,吴文俊前往法国留学。

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誉满天下,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吴文俊的工作被公认为50年代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

在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吴文俊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回顾这个抉择,他说:“你去留学,学成归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45岁的钱学森、46岁的华罗庚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次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花甲之年躬耕中土,开拓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

吴文俊在电脑前工作(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的吴文俊切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他同时意识到了将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已年近六十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转而开创了同拓扑学完全不搭界的、崭新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

年过半百的他一头扎进机房,从HP-1000机型开始,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

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数学的结合点: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几何定理的证明,进而推动数学机械化,建立机械化数学。

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成为当代数学发展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的新里程碑。

我这一生像一个顽童 顺着河水捡拾石子

2009年, 已经90岁高龄的吴文俊开始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这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密码的安全性的数学基础。

2010年,因他在数学领域的付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2017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宣布设立“吴文俊应用数学奖”,以此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

“我此刻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道呀。讲述这些旧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外形怪异的,或者普通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样……”吴文俊在回忆一生时如是说道。

来源:杭州网  作者:文字综合整理 杭州网记者 郑维维 首席记者 徐文杰  编辑:严勤 方志华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