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胡仁宇:干惊天动地的事,做埋名隐姓的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27 15:12:54 星期五   

他是中华铸剑人之一,在核参数测量方面填补了中国核工业的空白。为了国家需要,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转战大西北……他用一生,完成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保卫祖国,为国争光。

胡仁宇(图片来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杭高求学 深爱物理

胡仁宇虽出生在浙江衢州江山县,但在杭高有一段难忘的求学生涯。

1946年,胡仁宇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在高中学习期间,他就爱上了数理化,喜欢从事课堂实验,虽然在全班同学中他的年龄是较小的,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胡仁宇参加了高考,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同时录取。因为深爱物理学科,他最后选择了在清华大学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叶企孙和后来一道参与“两弹”研制的彭桓武等良师,这使他学业进步很快,也为日后参与“两弹”研制打下了基础。

男儿铁石志 总是报国心

1952年8月,从物理系毕业的胡仁宇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相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了工作成绩,也让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等研究所领导看到了这位年轻人身上的潜力,决定花力气培养好这棵“核物理苗子”。

不久后,物理所选派他到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非常幸运的是,带他的导师就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契仑柯夫教授。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1958年,由于国内重点建设急需人才,胡仁宇提前回国,被推荐到一个新组建的国家核心保密单位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实验室。这项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按期研制成功。

对于当时只有27岁的胡仁宇来说,摆在面前的无疑是一副重担。最终,在王淦昌、何泽慧、朱光亚等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和同事一道,带领一批年轻大学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6次国家级大型核试验 全部亲临现场参与

1963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根据原子弹试验的实际需要,要求在北京研制原子弹的科研人员,迅速迁往青海的金银滩核试验基地。一夜之间,胡仁宇等上万名科研人员、解放军官兵隐姓埋名,告别亲人,奔向金银滩基地。

胡仁宇担任了一个作业队的小组负责人,与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被成功地装配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上。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爆试验成功后,胡仁宇和同事们又投入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中。他利用原子弹爆炸后收集的微尘样品进行分析测量,从中得到核爆性能的重要信息。此后经过不断认真细致的测试,进一步提高分析和测量的准确度,使这项工作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成功发挥重要作用。

胡仁宇先后参加过6次国家级大型核试验,全部亲临现场参与组织指挥,并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他的毕生精力、不懈奋斗,都化作了核事业中的耀眼亮光。

一生践一诺 以身许祖国

1986年,胡仁宇接替“两弹元勋”邓稼先,成为中科院第九研究院院长,领导全院科研工作。“我只是九院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一个代表。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功劳可提,荣誉永远应该属于集体。”作为邓稼先的继任者,在荣誉面前,胡仁宇总是谦让,从不自满。

后来,中共中央邀请胡仁宇等10多位有重大贡献的中年科学家到北戴河休养,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小平同志与胡仁宇等专家及家属合影后高兴地说:“对你们在各个领域作出的贡献,党感谢你们,国家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回首往事,胡仁宇认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能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而且又能圆满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就是再苦再累,也是愉快的、有意义的事情。”

55年过去了,昔日戈壁滩上的欢呼已随风而逝,如今的胡老依然在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发挥余热。

致敬,胡仁宇!一生践一诺,以身许祖国的国之脊梁。

来源:杭州网  作者:文字综合整理 杭州网首席记者徐可 见习记者 钟一菲  编辑:严勤 方志华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