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杭州图书馆是最有人气的“充电”避暑胜地。很多人好奇,书架上那一摞摞的书是怎么被选中送到了这里?读者为什么偏爱到杭州图书馆来?杭州图书馆还有哪些未知的宝藏等待着挖掘?
赵波在杭州图书馆从事图书采访、编目、专题文献征集工作多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图书馆发展和新馆成立的亲历者。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用心采访每一个文献专题,把最有价值的书带到杭州市民身边,收集和保护有关杭州的文献呈现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
在赵波眼里,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图书馆的灵魂和财富,是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这些书的背后倾注着很多人的专业积累和良苦用心。
找到杭州图书馆的藏书优势
图书采访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图书采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采集”和“访求”来充实图书馆的图书馆藏。但不仅仅是买书那么简单,这里的“采”和“访”是需要根据一定原则和方针进行的,如学科布局、专业设置、馆藏传统等。
赵波是1981年进入杭州图书馆采编组工作的。据他回忆,杭州图书馆是1958年开馆,最初的藏书情况比较有限,藏书规模也只有几千册。
“到了80年代,图书文献虽有一定的积累,但在古籍善本这块还是有较大的缺口,所以在2005年确立建立新馆的计划时,制定了相应的五年发展规划,其中馆部级领导与采编组一同商议设立十一个文献专题,包括经济、法律、旅游、佛学等,而且在规划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每一个专题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实地探查、专家咨询等工作。”可见,当时杭州图书馆对树立新馆特色还是非常有信心和决心的。
“但要知道在古籍善本缺乏的情况下,想要迅速建立优势,做出特色绝非易事。”赵波说,“只有充分调查研究,在其他图书馆的弱项上有所发挥,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立了引进文史哲类的台版书。”
他进一步说明道,“因为当时台湾的文史哲研究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而且了解下来,各个图书馆引进台版书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当即决定把引进文史哲类的台版书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推进。”
于是,在这个政策之下杭州图书馆开始大量地回溯性采购,即采购2005年之前出版的所有涵盖文史哲的台版书籍。令人欣慰的是,到2008年新馆开馆时,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专题文献也做出了成果和特色,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特别是在美术专题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专题筹备之初,当时负责采访工作的赵波特意去了解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和借书制度,几次到访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咨询专家意见。在画册收录上偏向油画、书法、敦煌美术研究、佛学等方向,如此一来不仅在藏书上与其他图书馆形成了互为补充和各有偏重,而且敦煌美术研究既涉及美术又兼顾佛学,一举两得,满足了一大批艺术类学生查阅资料的需求,也吸引了不同人群到馆欣赏和阅读。
赵波还记得新馆开馆之后,宁波、嘉兴等多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咨询做这些专题文献时有哪些思路,如何整理这些书籍,这些书又是找了哪些出版社和厂家。可以说,在政府支持和全馆上下共同努力之下,杭州图书馆确实做出了过人之处。
满足市民的各种文化需求
杭州图书馆之所以是杭州市民最爱去的图书馆,不仅是因为它有舒适优越的阅览环境,方便快捷的借阅制度,全面而具特色的藏书,还因为杭州图书馆是一个能满足市民各种文化需求的地方,包括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的享受。
庞大的数字资源库里各类资料应有尽有,还有丰富多彩的沙龙、讲座、展览活动,呈现着当下最生动的杭州,也连接着杭州的过去和未来。
赵波介绍说,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非流行音乐发展的数字音乐图书馆,拥有Naxos、Marco Polo等国际著名唱片公司的鼎力支持。
“目前图书馆已收藏世界上98%的古典音乐,以及美国、西班牙、日本、瑞士、南非、伊朗等多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音乐,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等应有尽有;并且汇聚了从中世纪到现代5000多位艺术家、100多种乐器的音乐作品,总计10多万首曲目。”赵波对馆藏资源如数家珍,还透着点小小的骄傲。
说到特别之处,杭州图书馆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杭州地方文献。不仅收集了杭州旅游文化、水系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从古至今杭州城市发展情况和杭州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源,还包括杭州方志、杭州揽胜、民国杭州等近3000多条地方文献信息与电子文献,即便是杭州景区的摩崖石刻及石窟造像也有涵盖,真是有关杭州的一切无所不包。
其中,赵波分享了筹备杭帮菜图书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当时考虑到杭帮菜图书馆的丰富性,除了杭帮菜的内容,想把八大菜系的内容都融入进来,这样可以激发餐饮行业者和美食爱好者学习经典,创造新品。
但据赵波所知,目前国内基本上连粤菜这一个菜系完整的菜谱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凑齐八大菜系,于是他委托一家进出口公司,搜寻国外是否有完整的八大菜系菜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收录到了完整的一套日文版八大菜系菜谱,而且彩色印刷质量很高,在杭帮菜博物馆开馆时,这套书受到了极大关注和认可。
做好一名“图书管理员”
胡适说,图书馆的中心问题,是要懂得书。作为图书采访员,懂得书更是其核心能力。而“懂得书”首先要爱书和读书,其次要“专杂相兼”。
这意味着,图书采访员的知识结构要有较专深的图书馆学功底,还要对版本学、目录学、出版学、图书史、文献学等多个分支有一定研究。
图书采访员不参与出版,却必须对出版业有所了解;不从事图书供应,却必须了解图书供应的各个环节;不与作者发生直接关系,却必须要对相关领域的知名作者有所知晓。究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找到好书,为好书寻找到读者”。
赵波进入杭州图书馆采编组开始至今,从事图书馆工作已有三十八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刚进杭图带他的那几位前辈老师,虽然话不多,但工作一板一眼,极其认真,而且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编目,怎么整理书籍,教授毫无保留,让他受益终身。
赵波说,老师们对知识、对书本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哪怕看到书本翘起一个角,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它压回去,更不会把书本随意地乱丢乱放。
那时,老师们还有一项最基本的活儿,那就是补书钉书,遇上厚的书比较多,一天下来,手被线勒红割伤是常有的事。但即便这样,也从未对这份工作懈怠过。
赵波工作空时常去阅览区看读者的阅读情况,了解哪些书受欢迎,询问读者借阅书籍做什么用途。无论是看到没有好好爱护图书的读者,还是看到暴力分拣图书的小年轻们,都会忍不住上前制止,耐心地教育他们,对待书本要像对待自己心爱之物一样珍惜。
在赵波眼里,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图书馆的灵魂和财富,是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这些书的背后倾注着很多人的专业积累和良苦用心。
他由衷地感慨,能做这份工作要感谢自己所处的时代。回忆起从前,前辈知无不言地指导,把他领进了门,杭州艺校的学习和京剧演员的经历养成了他广泛的兴趣,也为“专杂相兼”的图书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做的每份工作都离不开各个专家给予的宝贵意见,还有很多同行、朋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