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报显示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发布时间:2019-06-25 21:21:56

绿色发展看浙江。6月24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18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浙江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水环境、大气环境、近岸海域、声环境、气候环境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改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浙江从不会因成绩而固步自封,而今站在绿色发展新起点上,浙江如何再突破?

突破治气瓶颈

2018年,无疑是浙江大气治理的高光时刻,全省11个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5.4%;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为85.3%,较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浙江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省份。

“去年,浙江大气治理捷报频传,鼓舞士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浙江PM2.5平均浓度迈入35微克/立方米大关,治气瓶颈随之而来,“以小锅炉、‘散乱污’企业整治和超低排放改造为代表的一系列见效快、规模大的整治工作已接近尾声,空气质量若想再实现大幅跃升难度不小。”

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突破治气瓶颈将成为浙江接下来治气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了解,今年,浙江要在保证其他指标持续改善的基础上,打好几场硬仗。

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交通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将是两个主战场。自今年7月1日开始,浙江将对包括汽油车、柴油车、燃气车和混合动力车在内的轻型汽车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这将有助于通过源头控制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未被列入标准实施列表之内的重型柴油车也将被给予更多关注。与此同时,全省在今年要推进1000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

治水持续推进

浙江的绿色发展注定与水密切相关。2018年全省221个省控断面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的断面占84.6%,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省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占39.6%,比上年上升7.5个百分点。

水质双提升的背后,却是两者治理所处阶段的明显差异——地表水治理体系成熟完善,近岸海域水质治理却刚刚起步。“过去几年,我们剿灭了地表劣Ⅴ类水体,将绿水还于百姓,但对更为广大的近岸海域,直到2017年才开始进行系统治理,起步较晚。”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去年浙江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实施常规检测以来的最好水平,但与地表水相比,提升空间还很大。

海洋污染的根在陆地上,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0%来自陆源污染,要想实现近岸海域水质的再提升,就要实现河海联动、综合治理。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将成为河海联动的一记重拳,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让排入河、海的每一滴水都经过有效处理。未来,浙江将一步一步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渗透进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工业园区、每一个乡镇,在治水的毛细血管控制住污染。而全省现有122个入海排污口上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则为入海污水达标排放加上了一道保险。

打造“无废城市”

近期,垃圾回收成为热点,这种生活方式本质上是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在浙江,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固废处理蔚然成风。截至2018年底,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有147座,总处理能力达到8.62万吨/日,全省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

但对固废处理而言,无害化远远不够,资源化才是最终的追求。近年来,“无废城市”作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载体在全球兴起。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经过3个月的筛选,绍兴成为第一批试点。

近年来,绍兴在清废攻坚中成绩突出,市域内初步实现了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处置能力相匹配,并致力于各类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作为追求固废最大程度的资源利化利用和最小程度的环境影响的城市建设模式,绍兴的“无废城市”建设将为全省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样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世琪   编辑:吴阳杰